第四十七回:佛门巧设积福牒 之源妙算断根苗
第一章 香火稀 僧众生计艰
长安城的暮鼓声中,大慈恩寺的钟声显得有气无力。夕阳余晖洒在斑驳的朱墙上,却照不进寺内冷清的大殿。
方丈室内,慧明法师望着桌案上寥寥无几的功德簿,长叹一声。他那曾经圆润的面庞如今已显清瘦,眉头紧锁成一个“川”字。
“师父,这个月的香火钱,还不够支付僧众的米粮。”执事僧慧净低声禀报,手中账册薄得可怜。
慧明法师捻动佛珠的手指微微颤抖:“朝廷限制日严,贵人们避之不及。连往日最虔诚的几位夫人,如今也都去了那个什么...”
话音未落,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。慧明皱眉:“何事喧哗?”
慧净急忙出门查看,不一会儿带回几个面黄肌瘦的僧人:“师父,是城外小寺的同修。他们说官府又没收了二十亩寺田,如今快连粥都喝不上了。”
一个年长些的僧人扑通跪下:“方丈慈悲!我们寺中已经三日无米下锅,小沙弥们饿得直哭。求方丈施以援手!”
慧明闭目长叹。这样的事,近来已是第三起了。自皇上明里暗里打压佛门,许多小寺庙已经难以为继。
“慧净,将我们的存粮分一半给他们。”慧明缓缓道。
慧净急道:“师父!我们自己也不宽裕,若是分了...”
“佛门弟子,岂能见死不救?”慧明打断他,“快去。”
待慧净不情愿地领命而去,慧明对那几个僧人温言道:“起来吧。此事非长久之计,容老衲想个法子。”
几个僧人千恩万谢地退下了。慧明独自站在窗前,望着暮色中的长安城,心中百感交集。
曾几何时,大慈恩寺香火鼎盛,贵客盈门。如今却连僧众的基本生计都成了问题。
“师父。”不知何时,慧能法师站在了身后。他是寺中最年轻的班首,头脑灵活,常有些出人意料的想法。
“慧能啊,你来得正好。”慧明转身,“寺中的情况,你也看到了。可有什么主意?”
慧能微微一笑:“师父,弟子近日观察,虽然贵人们不再来寺中,但平民百姓烧香拜佛的却不见少。只是他们布施有限,难解大寺之困。”
慧明点头:“这个自然。平民百姓能有几个钱?”
慧能眼中闪过一抹精光:“师父,单个百姓确实无力,但若是成千上万的百姓呢?每人出一点,汇集起来也是可观的数目。”
慧明皱眉:“你是说...”
“弟子设想,我们可以制作一种‘积福宝牒’,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等。下等宝牒只需百文,中等一两银,上等十两银。持有宝牒者,可享受相应级别的佛法服务。”慧能越说越兴奋,“比如持有上等宝牒者,可由首座长老亲自主持法事;中等者可优先请购开光法器;下等者也可在做法事时占个好位置...”
慧明勃然变色:“慧能!佛门清净地,岂可如商贾般论价?”
慧能却不慌不忙:“师父,佛度有缘人。宝牒价格不同,代表的诚心与福报自然不同,这有何不妥?再说,如今寺中艰难,若不想办法,只怕连佛祖金身都要蒙尘了。”
慧明默然良久,终于长叹一声:“且容我想想。”
翌日清晨,慧明法师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。
“师父!不好了!”慧净慌张地冲进来,“昨夜又有三个寺庙的僧人来投奔,说他们的寺庙已经被官府查封了!”
慧明心中一沉:“为何?”
“说是违制扩建...”慧净低声道,“可谁不知道,那只是借口。”
慧明闭上双眼,手中佛珠捻得飞快。许久,他睁开眼,目光中已有了决断:“请慧能过来。”
当慧能再次站在方丈室时,慧明缓缓道:“你的提议,老衲再三思量。如今形势比人强,或许...可以一试。但切记,不可过分,不可失了佛门体统。”
慧能喜形于色:“师父放心!弟子必定办得妥当。”
不过数日,“积福宝牒”的计划便悄悄推行开来。慧能确实有些手段,不仅在大慈恩寺实施,还联合了长安周边尚未被封的寺庙一同推行。
消息很快传到了唐王府。
这日午后,李之源正懒洋洋地躺在院中摇椅上,享受着明珠纤手递到嘴边的葡萄。忽然外面传来一阵喧哗,接着是王强洪亮的大嗓门:
“之源!之源!快出来,出大事了!”
李之源眼皮都懒得抬:“能有什么大事?是天塌了还是地陷了?”
王强一阵风似的冲进来,后面跟着摇着折扇的秦玉龙和一脸看热闹的程度。
“哎哟,我的小王爷,您还有心思在这儿享受呢?”程度嘻嘻笑道,“可知和尚们要抢您的生意了?”
李之源这才睁开一只眼:“和尚?他们还能翻起什么浪花?”
秦玉龙优雅地坐下,自己斟了杯茶:“之源,这次和尚们倒是想了个妙招。他们不再盯着达官贵人,转而向平民百姓推销什么‘积福宝牒’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