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是谁,把我拒绝崔氏联姻以及崔家宴请时我写的诗传的沸沸扬扬。
令我感叹这个时代的人吃瓜的好奇心竟也是这般重,堪比网红的孵化速度了,就是不知醉仙楼有没有成为打卡点。
西市的晨雾尚未完全消散,“醉仙楼”前便已围得水泄不通。
我刚转过街角,就听见酒肆里传出高声的议论声。
一位身着青布长衫的寒门学子激动地拍着桌子,大声叫好:“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’!李兄这首诗,真切地道出了咱们的心声!”
而在醉仙楼的上面,一群人正在推杯换盏,一位身着锦袍的世家子弟却满脸不屑地嗤笑:“不过是个狂妄之徒罢了,真以为拒绝了崔府的邀约,还能在长安站稳脚跟?”
秋风卷着桂花香掠过街头,将这些声音揉在一起,飘进每个角落。
我攥紧袖中的笔,想起现代网络上为公平正义争论的场景,总有坚守初心者被赞誉,也总有阴阳怪气的杠精被嘲讽,更有甚者为了博眼球吸引流量连脸都不要了,千年前的长安,竟与此刻如此相似。
文胆轻轻发烫,似在回应这市井间的公道。
“李兄!” 高士提着刚出炉的胡饼奔来,油香混着热气扑满面颊,“你是没见,平康坊的文社都在抄你的诗,连李贺那病秧子都撑着身子写批注呢!”
他咬了一大口胡饼,碎屑掉在衣襟上,“就是崔家的人鼻子都气歪了,听说崔明在府里气得摔了三个花瓶。”
我笑着接过高士递过来的胡饼,刚咬下一口,就见杜圃抱着一摞卷宗匆匆走来。
他眼下带着青黑,显然是熬夜了,卷宗上还沾着墨渍与泪痕。
“李兄,” 他声音沙哑,“李贺提供的证词,加上西市文盗的供词,还有崔家占田舞弊的账册,弹劾的证据收集好了。”
我望着那厚厚一摞卷宗,指尖抚过 “弹状” 二字,根据我了解到的唐代弹劾制度,即便是御史弹劾,也需 “具其事为状”,何况杜圃一个寒门学子。
“你想清楚了?” 我问,“崔日用掌着吏部,这弹劾状递上去,无异于以卵击石。”
杜圃眼中闪过决绝:“我知道。可李贺被诬陷时的绝望,那些被文盗毁掉前程的学子,他们不能白受委屈。”
他将卷宗抱得更紧,“唐代御史本就有‘弹纠不法’之责,就算我不是御史,也该为公道发声。”
这话像一团火,烧得我心头发烫,未再说劝解杜圃的话,有些事总要有人做,这个世道才不至于烂到令人绝望,后来人才有希望。
三日后,杜圃递上弹状的消息传遍长安。
世家府邸传出阵阵冷笑,崔府更是放出话:“一个寒门小子也敢妄议朝政,找死!”
而寒门学子们却悄悄聚集在文社,将杜圃的弹状抄了几十份,藏在经书夹层里。
变故发生在第七日清晨。
天刚蒙蒙亮,高士就急冲冲的找到我,脸色惨白:“不好了!杜圃被抓了!崔日用说他‘诬告重臣’,直接下了京兆府大狱!”
我脑子里 “嗡” 的一声,手中的《均田令》抄本掉在地上。
想象中的事情果然发生了,纵观历史,民告官都没有什么好下场,用蚍蜉撼树来形容毫不为过。
在穿越前的时空里不乏有被欺压后反抗被打压到家破人亡的例子,那种明明占理却被强权打压的无力感,此刻发生在我身边了。
“去京兆府!” 我感到非常的愤怒,冲动的拉着高士就走,文胆和心脏一样,剧烈的跳动着,几乎要冲破胸膛。
我们赶到京兆府时,站在京兆府衙门前,看到两尊石狮子瞪着血红的眼睛,朱红大门紧闭,门环上的铜狮嘴泛着冷光。
我刚要冲上去,就被两个持戟卫兵拦住:“干什么的?崔大人有令,闲杂人等不得靠近!”
“让开!” 我怒吼,看着这些仗势欺人的畜生,“我要见杜圃!你们凭什么抓人?”
卫兵们立刻围上来,戟尖对着我的胸膛。高士死死拉住我:“别冲动!这里是府衙,硬闯只会把自己搭进去!”
就在僵持之际,一个外穿着灰布短褂的老狱卒从侧门走出。
他满脸皱纹,手上布满老茧,腰间的钥匙串叮当作响。“小伙子,” 他拍了拍我的胳膊,声音沙哑却沉稳,“这门你闯不进去。
崔尚书的命令,京兆府谁敢违抗?”
“那我眼睁睁看着杜兄被冤枉?” 我红着眼,剑刃抖得厉害。
老狱卒叹了口气,领着我们走到墙角的老槐树下:“老夫在狱里待了三十年,见多了冤屈。当年御史王义方仗弹李义府,够刚吧?还不是被贬到外地。”
他指了指我腰间的笔:“你有这东西,比在这大喊大叫管用。崔家能封府衙的门,封不住天下人的嘴。以文证道,让世人知道谁对谁错,这才是救他的上策。”
这句话像一盆冷水,浇灭了我的冲动,却像一个希望的火种,点燃了另一种决心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