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见坐在侧面的刘大川站了起来,神情恳切:
“川中的百姓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无论存在着多少客观上的困难,这都不是我们袖手旁观的理由!”
张弈面带笑意的说道:“我倒是险些忘了,刘书记也是川人,如今更是家乡的父母官,是应该先听取一下您的高见。”
“张参谋长客气了,也谈不上什么高见,只不过是一些经验之谈罢了。老实说,灾荒我碰上过不少,但问题通常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压根拿不出粮食。
像今天这样明明有粮食却运不过去的,我还是头一回碰到。不过既然有粮食,那这个问题就好解决多了……”
“具体的办法是多管齐下,首先受灾的范围我们没有办法缩小,但却可以把灾区边缘的一部分灾民往外转移,这样要往四川运输的粮食总额就减少了。”
听到了一条新的思路,周辰立刻来了精神,立马询问道:“四川这个地方,进去困难,出来也不容易, 该怎么进行转移?”
刘大川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,反而问道:“周司令,我听说当年先锋军曾一次性给东北的抗联空投了两百多吨的物资,不知道空军方面,现在能够拿出多少架运输机来?”
“我也想过依靠空运来解燃眉之急,但短时间内我们最多只能调集两百多架运输机,一次性只能运输四百吨的粮食,完全是杯水车薪。”
周辰的第一反应就是组织一场大规模的空投行动,但掂量一下自己的家底才发现,自己比巅峰期的美帝还差得远,根本不现实。
刘大川推了推眼镜,有条不紊地说:“第一批不要运粮食,直接运钱。
别看川中市面上的粮食很紧张,但那些囤积居奇的粮商和那些地主绝对还有大把的粮食,真金白银先锋票,直接平价买他们的粮。
熬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时间,等湖北的粮船到了,卸完粮之后,直接装上灾民就返回湖北。”
此话一出,现场反响热烈,赞同之声不绝于耳。
“对呀,江汉平原号称是鱼米之乡,灾民到了湖北可就不缺粮食吃了。更别说整个长江沿岸到处都是产粮地,完全可以从下游继续调运粮食。”
“就算江浙一带运不来粮食也不要紧,大不了通过铁路,把河北、河南等地的粮食运到武汉,再把灾民继续往其他省份分流,总归能有一碗饭吃。”
“没错,这回也就是因为灾情在四川,交通不便,三峡一段的水情又太过于凶险,要不然凭咱们的实力,这也能算问题?”
话说到这里,李志飞突然打断了大家的议论,“刘书记,我有一个问题,凭借现在长江上各大航运公司的运力,也很难转移太多的灾民。
最后还是要依靠湖北的粮食来承担川中百姓大部分的供给,这短时间还好说,但就我估计,湖北一省能筹集的粮食怕是最多也只能顶一两个月。”
没错,这个问题很现实,一个波及全省的大规模灾荒,很难依靠另一个省的支援就渡过难关。
“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国民党政府迅速垮台,整个长江沿岸都归顺联合政府,江西、安徽、浙江等地的粮食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到湖北,这个问题不攻自破。
但如果出现了什么差池,让江南的经济毁于战火,那就只能通过海运来解决这里面的差额了。
河北、山东,还有广东都是产粮大省,也都沿海,我们可以租赁外国的船只帮我们运输粮食。要是这三个省的粮食还不够,那就去南洋买粮。”
这一番条理分明的论述,让在场众人心悦诚服,这下再没人提出意见了。
周辰看了一眼自己的笔记本,用钢笔的墨水将上面的一行字抹去——余粮征集制。
“这个方案很不错,不知道诸位还有没有其他要补充的?”
周辰话音刚落,张弈就进行了补充:“现在重庆还控制在薛岳手上,虽然他答应我们会保持中立,但我觉得现在反而是让他归顺联合政府的最佳时机。”
“你是说将灾荒的消息告诉他,然后对他进行道德绑架。”
“不,应该说是道德松绑。”张弈分析道:“湖北光复之后,他的后路就已经被断了,之所以迟迟不愿意归顺,绝不是因为他想负隅顽抗,而是担忧晚节不保,那我们就帮他找一个台阶下。”
周辰举一反三,立刻说道:“那我们干脆把川中大旱的消息公之于众,让全国人民都知道。这既能让天下人看清国民党政权治下的惨状,更能彰显我联合政府救民于水火的决心。”
他站起身来,目光扫过全场:“我们要让所有人都明白,这场赈灾不只是四川一省之事,而是关乎整个民族大义。
让南方那些还在观望的将领们看清楚,是选择继续为那个腐朽政权陪葬,还是选择站在人民这一边,为拯救三千万同胞尽一份力。”
“我们要给薛岳,给所有还在犹豫的人一个体面的台阶——归顺不是为了个人前途,而是为了不让百姓再受煎熬。这样一来,他们放下武器就不是投降,而是义举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