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柏深秋结果引发的轰动,在学宫内部持续了数日才渐渐平息。众人看待星源的目光,除了最初的惊讶与羡慕,更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敬畏。这少年身上,似乎承载着某种超越常理的自然之力。
而作为师父的林怀远,在最初的惊喜与明悟之后,迅速沉淀下来,开始为这块绝世璞玉,量身打磨独特的修行路径。
他没有像教导普通弟子那样,首先让星源埋首于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等砖头般厚重的典籍,也没有要求他立刻开始枯燥的经络背诵和药性记忆。
这一日,天光微熹,林怀远便将星源带到了学宫后山那片最为繁茂、生机最盛的原始药田边缘。这里古木参天,奇花异草遍地,空气中弥漫着数百种草药气息交织而成的、复杂而浓郁的灵韵。
“闭上眼。”林怀远的声音温和而富有指引性。
星源依言闭目,长长的睫毛在晨光中轻轻颤动。
“放开你的心神,不要用脑子去记,不要用鼻子去分辩,”林怀远的声音仿佛带着奇异的魔力,引导着他,“用你的‘心’,去‘听’。”
“听?”星源有些茫然。
“听这风穿过叶片的声音,听溪水流过石头的低语,听泥土中根系伸展的韵律……”林怀远缓缓道,“然后,试着去听你身边这些草药的声音。它们有的在欢呼,有的在沉睡,有的在渴求,有的在诉说岁月的沉淀……用你与生俱来的本能,去感知它们的‘情绪’,它们的‘状态’。”
这是一种颠覆传统的教学。寻常弟子入门,先学的是“形”,是文字记载的冰冷知识。而林怀远直接让星源去捕捉那虚无缥缈的“神”,那生命本源的气息。
星源初时只觉得一片混沌,各种声音、气息混杂。但他天性纯净,心灵剔透,加之先天太乙体对草木无以伦比的亲和力,在林怀远以自身神识悄然引导、为他抚平纷杂干扰后,他渐渐沉浸了进去。
他“听”到了身旁一株老山参沉稳而浑厚的“呼吸”,如同一位沉睡的长者;“听”到了一丛薄荷清亮欢快的“歌唱”,带着疏风散热的灵动;“听”到了一朵即将绽放的灵芝,那内敛而磅礴的生机在默默积蓄……
他甚至能模糊地“看”到,在这些植物内部,有无数细微的、色彩各异的光点在沿着某种奇妙的轨迹流动,那便是它们的“气”,它们的生命能量。
“师父!我听到了!我也……好像看到了!”星源兴奋地睁开眼,脸上洋溢着发现新世界般的喜悦。
林怀远眼中含笑,点了点头。这第一步,算是迈出去了。
接下来的日子,林怀远的教学方式愈发“离经叛道”。
他让星源将手掌虚按在不同弟子或自愿前来配合的患者的穴位上,不去记忆穴位名称,而是纯粹地去“感受”那皮肤之下,气血如同溪流般奔涌、交汇、变化的“景象”。星源对能量流动敏感至极,往往能比寻常医师更早、更清晰地感知到患者体内气息的郁结、亏虚或紊乱。
他带着星源观察艾灸时,艾热如何像温煦的太阳,穿透皮肤,沿着经络缓缓推进,驱散寒湿;观察针刺时,银针如何像精准的钥匙,打开气机闭塞的门户,引动经气归源。
他不要求星源立刻理解背后复杂的医理,只让他记住那种“感觉”,那种能量变化的“画面”。
这种教学方式,效果是惊人的。星源的进步堪称一日千里,他对草药特性的理解、对患者病气的感知,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飞速提升。他甚至在药田里,能无意识地引导自身微弱的真气,安抚一株濒死的灵植,使其重新焕发生机。
然而,这种颠覆传统的教导,也引来了一个人的忧虑。
这日傍晚,小满处理完学宫日常事务,来到后山药田寻找林怀远,正好看到星源正趴在地上,聚精会神地“聆听”一株七叶七星花的低语,时不时还伸出手指,小心翼翼地触碰花瓣,仿佛在交流。而那株平日里颇为娇气的灵花,竟在他手下舒展叶片,散发出愉悦的波动。
小满看着这一幕,眉头微蹙。她走到静立一旁的林怀远身边,低声道:“师父。”
林怀远没有回头,目光依旧落在星源身上,温和应道:“嗯。”
小满斟酌了一下语句,还是将心中的担忧说了出来:“师父,您对星源师弟的教学……是否过于侧重‘感’与‘悟’,而忽略了根基的夯实?《内经》、《本草》乃医道之基石,经络穴位是施治之准绳。若不将这些基础理论烂熟于心,融会贯通,将来临证,只怕……如空中楼阁,镜花水月。弟子担心,他如今进步虽快,但根基不牢,未来恐遇瓶颈,甚至行差踏错。”
她的担忧不无道理。传统中医传承数千年,其理论体系庞大而严谨,强调的就是循序渐进,基础牢固。林怀远现在的教法,确实像是在走一条无人尝试过的险路。
林怀远闻言,缓缓转过身,看向自己这位一向沉稳持重的大弟子。他脸上并无不悦,反而带着一丝欣慰,小满能提出此问,说明她真正在思考医道的传承,而非盲从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