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子回报,昔日骁勇的大同精锐,如今营中竟只剩百余人带伤留守,景象凄清寥落。
得知此情,朱由检心下已然明了一切。他深知满桂之败,实乃违抗军令、贪功冒进所致,按律甚至当予惩处。
然而,他亦深知满桂骁勇难得,此役虽败,其人与部属确已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,且边防仍需倚仗此等悍将。
更甚者,若当场在宴席上说破,不仅让满桂颜面尽失,更可能寒了将士之心。
于是,他便顺水推舟,佯作不知,在宴席上只字不提战事,既保全了将领的体面,又在事后以这种不点破的方式,给予了满桂最急需、也是最实际的支撑。
只是这番慷慨的赏赐,却苦了皇帝那本就谈不上充盈的内库。账面上只剩下不足三十万两的白银。
这情景,着实凄惨得紧。管理内库的太监看着那空了一大半的银箱和骤减的账目,愁得眉头都能拧出水来。
这点存银,莫说应对日后可能的赏赐,便是维持宫中的日常用度、支应各项突如其来的开销,都显得捉襟见肘,难以为继。
崇祯皇帝这“慷内库之慨”以安边将的举动,虽显帝王气度,却也让他自己的私房钱袋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瘪了下去,未来的日子,恐怕要过得更加精打细算、甚至节衣缩食了。
钱,哪里都需要钱。西北百万流民待赈,陕西声势日炽的民变待平,山西、湖广等地接连不断的灾荒待救……哪一桩不是迫在眉睫、哪一件不是吞金的巨兽?
他长长地、无声地叹了口气,那叹息沉重得仿佛压上了整个帝国的重量。
内库已近枯竭,国库岁入早已捉襟见肘,加征?不过是饮鸩止渴,徒然加速崩坏而已。
短暂的颓唐之后,朱由检的眼神重新凝聚起来。他默默地、几乎是习惯性地拿起御案上另一本厚厚的奏疏,就着略显昏暗的灯火,再次埋首于那似乎永远也批阅不完的公文之中。
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:(m.38xs.com)明末改革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