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庙的余烬尚未冷却,晨雾裹着灰屑在宫墙间游荡,仿佛整座皇城仍在为那一夜的鼎火而震颤。
金锅静置于苏晏清书房案上,锅底裂纹中的绿意如脉搏般缓缓起伏,像是有无数未尽之言在低语。
她指尖轻抚锅沿,眸光沉静,却藏锋于内。
陈正录悄然入室,衣袖沾尘,声音压得极低:“礼部昨夜呈上了‘正典’,金玉其表,实则删尽《民食卷》,另增《御膳九章》,罗列珍馐百味,皆是天家独享之物。”他顿了顿,百姓私路数十车尽毁于市口,哭声彻夜不绝。”
苏晏清闻言未动,只将一缕茶烟吹散,淡淡道:“他们烧的是纸,灭不了味。”
她起身走到金锅前,掌心覆下。
锅身微震,似有所应。
她低声吩咐阿录:“去,暗中收十份被毁抄本的残页,无论残破与否,尽数取来。”阿录领命而去。
三日后,残夜齐聚。
泛黄纸片上墨迹斑驳,有的边角焦黑,有的被泪水浸染模糊,但每一页都曾被人小心翼翼誊抄过,字里行间还残留着手温与呼吸。
苏晏清命人设净火炉,将十份残页逐一投入金锅蒸腾之气中。
火光映照她的侧脸,神情肃穆如祭。
她闭目凝神,运起“味文共感”——这是她自幼从祖父处习得的秘法,能以舌尖辨人心,以鼻息识真伪。
如今她不再尝食,而是尝字。
文字亦有气息,有温度,有情绪。
伪典文字入心,却如枯井无波。
没有灶台烟火气,没有粗粮熬煮时的焦香,更无孩童围锅盼食的热望。
反倒是墨臭刺鼻,夹杂脂粉香气,似出自深闺绣房;又有陈年库房的霉腐之气,分明是久藏不见天日之作。
她心念微动,逐条细察。
当神识掠过“铁骨饼”条目时,心头忽地一滞。
“铁”字少一横,“饼”字偏旁歪斜——这非寻常笔误。
她睁眼,指尖缓缓描摹那两字轮廓,唇角浮起一丝冷笑:“张砚右手残,执笔必倾。改字时心虚手抖,故失笔画。他以为换皮便可瞒天,却不知……字可改,手痕难消。”
她唤来阿录:“你录下伪典全文诵读之声,再混入市井百姓原声——老妪絮语、童谣哼唱、卖饼吆喝、粥棚敲梆,统统收进来,制成‘真假声鉴谱’。”
阿录迟疑:“若被发现……”
“发现又如何?”苏晏清抬眸,目光如刃,“真相本就该惊动朝堂。”
次日早朝,丹墀之上,礼部尚书捧新编《正典》欲献,声称此典经三审九校,乃万世不易之规。
梁封笔立于阶下,铁剪寒光凛冽,冷冷扫视群臣,似在威慑任何异议。
就在此时,苏晏清缓步出列。
素色官袍,无珠无玉,唯腰间悬一铜锅,古朴斑驳。
百官侧目,窃议纷纷。
她跪奏:“臣请以‘声’辩真伪。音由心生,文因情载。真者有味,伪者无根。愿借殿中火盆,演一‘声火验典’。”
皇帝沉吟片刻,点头允准。
阿录上前,取出竹膜卷轴,轻轻一拨。
两道声音同时响起:一道干涩平板,字正腔圆却毫无生气,正是伪典诵读;另一道嘈杂纷乱,夹着孩童嬉笑、老妇叹息、农夫粗喘,甚至还有锅铲碰撞的叮当声——那是万民原声,是千家万户炊烟升起的真实回响。
起初百官不觉异样,只觉喧闹。
然而苏晏清已将金锅置于殿心,引两股声流绕锅而行,汇入炉火。
刹那之间,异变陡生!
真声入火,竟化作袅袅香气——素心粥的温润、槐花饭的清甜、红薯煨土的焦糯,层层叠叠弥漫开来,令人不由自主想起幼时母亲灶前的身影。
而伪声一经燃烧,则腾起一股恶臭——焦纸混着尸腐般的腥气,熏得近旁官员掩鼻后退,梁封笔脸色骤变,手中铁剪几欲坠地。
老鼎判颤巍巍站起,望着那团污秽黑烟,老泪纵横:“此非典籍……乃祭亡魂之文!每一字皆染饥骨之怨,每一句皆含饿殍之泣!”
满殿死寂。
唯有金锅嗡鸣不止,锅底绿纹蔓延如藤,仿佛万千冤魂正透过火焰睁开双眼。
而在太极宫外,一道佝偻身影伫立风中。
伪典师张砚抱着一卷未交的修改稿,浑身发抖。
他本是膳典旧吏,当年参与初编《民食卷》,深知其中每一味皆出自民间血泪。
后为妻儿活命,被迫受礼部重金收买,亲手篡改祖先心血。
此刻,殿内声浪随风传来,虽听不清词句,但那混合着童谣与哭诉的原声,如同利锥直刺脑海。
忽然,他脑中炸响一声凄厉哭喊——
“爹……娘……我不撑了……”
那是五年前冬夜,雪落无声,他抱着饿昏的女儿蹲在街角,妻子靠墙坐着,早已没了呼吸。
女儿最后一口气,是在梦里喊着“想吃一口热饼”。
他颤抖着摸向怀中伪典稿,指尖触到自己亲手写下的“铁骨饼”三字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