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牢深处,烛火将熄。
陈焚经被铁链锁在石壁之上,双手冻得发紫,唇角干裂,舌尖残留着烙铁烫穿血肉的焦味。
那枚“妄”字深陷舌根,每一次呼吸都牵动伤口撕裂般的痛楚。
他闭着眼,却未昏沉——痛是清醒的代价,也是抵抗遗忘的锚。
巡吏走时冷笑:“烧你口舌,断你传音。”
可他们忘了,有些话,不必出口;有些味,不在舌尖。
夜深人静,狱卒倚墙酣睡,鼾声如磨刀石刮过铁栏。
风从地缝钻入,带着腐土与锈铁的气息。
就在这死寂中,陈焚经缓缓睁开眼。
他咬破食指,鲜血顺指尖滴落,在潮湿的墙上蜿蜒如溪。
一笔一划,他默写《静味录·引梦章》。
不是为了记诵,而是为了“种”。
祖父说过:“真味不可禁,它藏于人心最深处,只需一点引信,便能燎原。”
这血,便是引信。
当最后一个字落下,墙缝忽然渗出一丝黑油,黏腻滑动,竟如活物般沿着血迹游走,勾勒出完整的篇章轮廓。
微光自纹路中浮起,宛如萤火织网,轻轻一震——
陈焚经心口猛颤,仿佛有千万根细针同时刺入神识。
刹那间,他“看”到七十二座城池的轮廓在黑暗中浮现,其中三处骤然亮起,像是有人在梦中睁开了眼睛。
他也听见了自己未曾说出的声音,低回于梦境之间:
“锅底的字,是用血写的。”
与此同时,江南夜雾弥漫。
光引残赤足踏雪,怀抱残卷,穿行于山村之间。
她是盲女,却比谁都“看得清”那些被焚毁的味道。
每到一户人家灶台前,她便跪下,将一页血书埋入灶底灰烬之中。
动作轻柔,如同安放婴儿入眠。
“你们吃过的每一口饭,都有名字。”她低声呢喃,“只是朝廷不让你们记得。”
当最后一卷入土,天地忽静。
她心头一抽,似有千丝万缕自地下升起,缠绕经脉,直冲脑海。
七十二口古钟——那些散落乡野、早已沉默多年的报炊铜钟——同时轻震,钟内残刻的《灶边契》文字泛出血光,如血脉搏动。
她踉跄扑向最近的一口钟,伸出舌头,舔上冰凉的铜面。
那一瞬,三百六十八种“禁味”汹涌而来——
寡妇为战死儿子守灵时熬的苦冬粥,
饥年里父亲偷偷刮下木碗底霉粉煮的糊,
逃奴在山洞中以炭火煨熟的生薯皮……
每一种味道都承载一段记忆,每一个记忆都是一道控诉。
她的双眼本已失明,此刻却仿佛“看见”整片江南大地的烟火脉络,纵横交错,生生不息。
她跪在地上,泪流满面,嘶声道:
“我……我看不见了,但我‘尝’到了整座江南!”
而在百里外的荒村边缘,阿断誓立于巨锅之前。
这锅曾是焚书之所,如今却成了新生的祭坛。
她手中竹简便名为《燃灯录》,不再记录“断契者”的名字,而是镌刻每一位自愿接过残页、传播真味之人的姓名。
她翻开首页,上面只有三个名字:陈焚经、光引残、苏晏清。
她抬手,将竹简投入锅中。
火焰腾起,青焰如瞳,映照她冷峻面容。
锅底铁铸多年,本已斑驳龟裂,此刻竟开始融化,一滴滴暗红如泪的铁水顺着古老纹路流入地底,像根须般悄然蔓延。
那一夜,十一村灶台无火自温。
老妇翻身惊醒,摸着暖烘烘的锅盖喃喃:“谁家漏了火?”
孩童梦呓中翻个身,嘟囔着背出一句从未听过的口诀:
“味者,非官所赐,乃心所择。”
而远在宫城之外,玄镜司大营灯火通明。
梁灭灶立于案前,手中密报墨迹未干:“江南多地现异象,民户夜聚灶旁,口诵邪文,似有组织传契。”
他目光沉冷,指尖抚过刀柄,脑海中却反复浮现老槐树下那一幕——残页飘飞,百姓挡在少年身前,说:“那是真的饭。”
他闭了闭眼。
再睁时,已换上铁面无情的模样。
“集结执法队,明日辰时出发。”他下令,“凡藏匿残页、私设灶盟者,按逆党处置。”
副官领命而去。
帐内只剩他一人,烛影摇动,映出墙上悬挂的一只旧陶碗——那是幼时母亲留下的唯一遗物,碗底还沾着半凝的灰粥。
他久久凝视,终是伸手覆上冰冷瓷面,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:
“娘,你说的饭……到底是不是真的?”
千里之外,江南某村,一间低矮灶屋内。
油灯将尽,一家三口围坐在冰冷的灶台旁。
锅中空无一物,连水都没有。
但他们没有离开,也没有说话,只是静静坐着,仿佛在等什么。
风吹门隙,灯火微晃。
男人忽然开口,声音低缓却坚定:
“若有一天,有人问我们为何冒险……”
他看向妻子怀中的孩子,轻轻握住她的手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