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泼洒在清粥小铺前的青石板上,蒸腾的热气如薄纱浮动,将整片村落笼罩在一种近乎神圣的静谧之中。
谢云章立于阵前,铁甲森然,火把高举过肩,那支火炬本应是焚尽叛逆、肃清朝纲的象征,此刻却像一根悬而未落的刑杖,在他手中微微颤抖。
他目光死死盯着那扇低矮的竹帘——苏晏清就坐在里面,身影模糊,却仿佛扎根于这片土地的魂魄,不动一寸,却压得千军万马喘不过气。
“将军。”一声苍老而平静的声音自脚下响起。
灶迎妪拄着拐杖,一步步挪到他面前。
她衣衫粗陋,发髻松散,双手捧着一只粗陶碗,米粒稀疏,浮着几片菜叶,汤水清淡得几乎照见人影。
可那热气袅袅,带着最原始的人间滋味,扑在他冰冷的铁甲上,竟融出一点湿痕。
“我儿死在边关。”她抬头,浑浊的眼里没有恨,只有深不见底的哀与恳,“临走前攥着我的手说,娘啊,我想再喝一口你熬的粥……不是宫里的山珍海味,就是这一碗素心粥。”
她的声音不大,却像针,一根根扎进谢云章耳中。
“您若要烧,便烧我这把老骨头。”她往前一步,碗几乎触到他的铠甲,“可这碗粥……请您替他尝一口。”
风停了。
连旌旗都不再翻动。
谢云章的手猛地一颤,火把险些脱手坠地。
他咬牙稳住,喉结上下滚动,却发不出半个字。
他不是没杀过人,也不是没见过死。
他曾亲手斩下七名谋逆御厨的头颅,也曾下令焚毁三十六座私设祭灶的村庄。
那时他心中无波,只当执行天子律令,便是正义。
可今日,他第一次觉得,自己举着的不是火把,而是罪证。
身后,梁持火低着头,掌心忽然传来一阵灼痛。
他缓缓摊开右手——那道横贯掌心的旧疤,三年前焚灶时被滚油溅伤,早已结痂成暗红扭曲的印记。
此刻竟隐隐发热,像是有血在皮下重新流动。
他想起那一夜,火舌吞没灶台,妇人抱着锅哭喊,孩童跪地求饶。
他说“奉旨行事”,然后点下了第一把火。
而现在,他站在同一片土地上,面对同一群百姓,手里还握着同样的火把。
可一切都变了。
村口方向,忽有一声清亮童音划破寂静。
阿唱谣站在巨锅旁,仰头望天,小小胸膛鼓起,张口唱道:
“一屋两人,三餐四季,不问朝堂,只问粥温……”
歌声稚嫩,却如银铃穿林,直入人心。
刹那间,四野呼应。
东村老翁放下拐杖,西庄农妇掀开锅盖,南畈书生搁笔起身,北岗樵夫解下柴担——七十二村,千家万户,齐声应和!
“一屋两人,三餐四季……”
声浪滚滚,汇成洪流,冲散晨雾,撼动山川。
炊烟不再零散升腾,而是彼此缠绕、聚合、攀升,在高空云层中竟凝成一道巨大轮廓——似人非人,似神非神,万千缕烟丝如手臂伸展,托举苍穹,宛若众生之愿化形为龙!
那烟龙不向天,只向人。
它盘旋于清粥小铺之上,俯视着谢云章率领的甲士,仿佛在质问:你们奉的是谁的旨?
护的是何等天下?
京城,太和殿。
皇帝负手立于丹陛之前,远眺南方天际,脸色骤变。
只见天边云霞裂开一线金光,其下万灶同燃,炊烟如柱,汇聚成龙形,贯穿日轮,洒下漫野金辉。
更诡异的是,那烟影之中,隐约浮现一张巨大的面孔——温和、沉静,竟是苏晏清的模样。
“光引天!”皇帝厉声喝道,“这是何兆?!”
司天监正卿光引天伏地叩首,声音发抖:“启禀陛下……万灶同炊,民气聚魂,天象示警——‘民相出,非帝可压’!此乃百年未见之异象,民心所归,天地共鉴!”
话音未落,皇帝手中玉玺猛然发烫!
他惊骇低头,只见传国玉玺竟自行转动三圈,嗡鸣不止。
与此同时,殿外太监连滚爬入,面无人色:
“陛下!宫中灶台……无火自温!所有御膳房的锅,都冒出了热气!”
皇帝踉跄后退,扶住栏杆,指尖冰凉。
而在千里之外的小铺门前,谢云章依旧僵立原地。
他望着眼前那一片白茫茫的粥案,望着那无数双沉默却坚定的眼睛,望着那盲童仍在放声高歌,望着那烟龙盘踞苍穹——
他的呼吸乱了。
三十年来,他信的是律法,敬的是皇权,烧的是“违制之灶”,灭的是“僭越之心”。
可今天,他看见了另一种火——不是毁灭的烈焰,而是生生不息的灶火;他听见了另一种声——不是诏令宣读,而是万家齐诵。
他忽然想不起自己为何而来。
是为了执行一道冰冷的旨意?
还是为了斩断这世间的温情?
他低头,看着自己颤抖的手。
那支火把,曾点燃无数灰烬,也焚尽无数希望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