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晏清睁开眼时,晨光正斜斜地切过窗棂,落在她苍白的手背上。
窗外的巷子安静下来了,可那股熟悉的烟火气依旧在流动——柴火噼啪、锅盖轻跳、水汽氤氲,一声声细微的声响像脉搏般规律地敲打着她的意识。
她动了动指尖,试图唤起一丝味觉。
没有。
舌尖仍是空荡的,如同被雪埋了三冬的井口,连盐与糖都分不清。
可她并不惊慌。
方才那一瞬的心间温润还在,像灶底未熄的余烬,微弱却执拗地跳动着。
不是药效,也不是幻觉,而是某种更深沉的东西,在她体内缓缓复苏——是感知,是共鸣,是千家万户灶火同燃时汇成的回响。
门轴轻响,萧决走了进来。
他一身玄衣未换,眉宇间带着彻夜未眠的冷峻,手中端着一碗白粥,米粒熬得极细,汤面浮着一层薄油光,热气袅袅升起。
“喝一点。”他的声音低而稳,仿佛怕惊扰了什么。
苏晏清望着他,轻轻摇头:“我不饿。”
顿了顿,她目光忽然投向地面,像是穿透了青石板,直抵幽冥深处。
“但我听见了……七十二城的锅,都在等一口‘对的火’。”
萧决脚步一顿。
他知道她在说什么。
那夜《炊政令》颁布后,万家灶膛自明,金纹涟漪泛起,那是民心所向、食道共鸣的奇景。
可也从那时起,地底隐隐有异动——井水忽冷忽热,老灶无故自燃,甚至有村妇梦见铁锅开口说话。
这不是祥瑞。
是有人在借势。
“梁烬没死。”苏晏清低语,嗓音虚弱却锋利如刃,“他在等人心动摇。等一个愿把心交给灶的人。”
话音未落,门外传来极轻的脚步声。
不似寻常百姓,也不带官差威仪,更像是落叶贴着地面滑行而来。
木门推开一条缝,陈守灰走了进来。
他还是那副模样:粗布短褐,肩背微驼,怀里紧紧抱着一只乌木匣子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
他是那些年唯一不肯烧掉秘典的老厨,也是唯一坚持收集“味心玉简”残片的疯子。
此刻,他将匣子放在桌上,掀开盖子。
里面是数十片碎玉,色泽灰暗,边缘焦灼如被火燎过,每一片上都刻着扭曲古篆,字不成句,意不通篇。
“又有人开始做梦了。”陈守灰声音沙哑,像砂砾磨过铁锅底,“江南三城,已立起七座‘黑镬暗祠’。夜里焚香,以童血祭灶,求‘万灶同味’。”
他取出一片最大的残玉,置于掌心,双手合拢又缓缓张开——
刹那间,光影浮现。
空中浮现出一座破庙般的祠堂,墙上画着一口巨锅,锅腹中翻滚的不是米粮,而是无数挣扎的人形。
香炉高耸,烟雾凝聚成蝶,盘旋飞舞。
一群孩童跪在前,手臂划破,鲜血滴入灶眼,口中齐诵:“永不饥,永不寒,万灶归一,黑镬为天。”
画面再转——一只灰蝶自地底飞出,掠过村庄田野,所到之处,百姓竟纷纷跪倒,叩首称颂:“引火使临,赐我饱足!”
苏晏清瞳孔骤缩。
“它不是来传火的……”她喃喃道,“是来挑火的。”
真正的火种不该点燃崇拜,而是唤醒自主之力。
可这只蝶,却在煽动依赖,在培育信仰——用饥饿的记忆,换取盲从的灵魂。
这不是复兴,是奴役。
就在这时,院外传来一阵骚动。
紧接着,灰蝶使被两名玄镜司旧部带了进来。
这孩子不过十岁,瘦小得像根竹竿,衣衫褴褛,可眼神清澈得惊人。
他不惧不哭,反而好奇地看着屋内的每一个人,尤其盯着苏晏清手中的碎玉。
最诡异的是——当他走近时,一只灰蝶竟从地缝中钻出,振翅飞向他。
众人屏息。
只见那蝶扑向他的手掌,他伸手一抓,竟徒手接住了它。
没有灼伤,没有异变,就像接住一片飘落的叶。
“姐姐,”他仰头看着苏晏清,声音稚嫩却认真,“你说灶要自己熟,可为什么我梦见一口大锅?它说,只要我把心给它,就永远不会饿……”
苏晏清心头猛地一震。
梦种未灭。
它进化了。
不再是强行植入、操控心智的毒芽,而是化作了“愿种”——以承诺诱人自愿献祭。
不再强迫你信,而是让你相信;不再灌输恐惧,而是喂养希望。
这才是最可怕的蛊。
她缓缓俯身,指尖轻抚孩子的额头。
闭眼,凝神。
一道无形之线顺着指尖探入他的识海——这是她最后的本事,“共感溯味”,以食念通人心,借记忆追本源。
眼前景象骤变。
她看见一片漆黑的梦境,中央悬着一口巨大的铁锅,锅下无柴,却烈焰熊熊。
锅边站着无数人影,伸着手,哭喊着“饿”。
而在锅旁,立着一个身影——身形模糊,面容慈和,披着旧式御膳监的袍服,正温柔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