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露沉沉,村中灯火渐熄,唯有苏晏清小屋窗纸透出一豆昏黄。
她推门而入,肩上还沾着山风带来的湿气。
白日那一碗焦饭入腹后,胸口如压寒石,非痛非闷,却似有某种长久依仗之物正悄然剥离。
她在铜镜前坐下,指尖轻拨烛芯,火光跃动,映出她清瘦的侧影。
镜中女子眉目依旧温婉,可舌尖微探,赫然覆着一层灰白苔膜,如同冬霜封湖,隔绝了水底真味。
她闭眼凝神,内视心火——那曾如星火燎原、能辨百味精微的灵觉,如今只余一点微光,在识海深处摇曳欲灭,仿佛随时会坠入无边寂静。
她不惊,亦不惧。
只是轻轻抚过唇畔,像在告别一位老友。
“原来如此。”她低语,“道火不存于一人之口,而应散作万家炊烟。我以味知人,以食立信,今日终是把‘苏氏秘传’还给了人间。”
她起身,从柜底取出一只青瓷小罐,揭开泥封——里面是一撮银灰色菌丝,细若蛛网,轻如雾霭,乃祖父所遗最后的“风引菌”,传说可启舌窍、通五感,为御膳监不传之秘。
这本是她留作万一之用的底牌,是支撑她行走朝堂、破局解困的根基。
可今夜,她捧罐而出,缓步走向村中主灶渠。
渠水潺潺,贯穿各家灶台,是炊饮之命脉。
她将风引菌尽数倾入井口,又以木瓢舀水三遍,冲刷菌丝进入暗渠。
水流无声,却载着一种看不见的恩泽,流向每一户人家的锅底灶心。
次日清晨,炊烟比往常更早升起。
孩童在院中追逐叫嚷:“娘!今天的饭怎么甜甜的?像吃了蜜!”
妇人们尝了一口,也怔住,彼此相询:“你放糖了?”
老人扒着碗沿咂嘴:“不对劲……这甜不在嘴里,在心里。”
没有人知道为何一夜之间饭香生甘,只觉得灶火格外旺,饭菜格外香,连最难哄吃饭的小儿都主动添了第二碗。
苏晏清站在自家门前,听着四邻笑语,看着孩子们举着饭碗奔跑,嘴角终于浮起一丝释然笑意。
“从此再无‘苏氏秘传’。”她抚心低语,“只有千家万户,各自珍重的那一口热乎气。”
与此同时,梁续火已立于黄泥台前。
他身前摆着一方锈迹斑斑的铁片,边缘扭曲,铭文模糊——那是当年黑镬门被焚时,唯一残存的鼎角。
他曾将其供于床头,日夜摩挲,当作复兴祖业的执念象征。
此刻,他取出火折,指尖微颤,却目光坚定。
火焰舔舐锈铁,发出噼啪轻响,火星四溅如泪。
金属在高温中扭曲、崩裂,最终化为一抔灰烬。
他跪地,双手捧灰,缓缓倒入自家灶堂地基坑中,再以新土覆之。
而后,他整衣正冠,走向苏晏清,双膝触地,声音沙哑却清晰:“我愿入堂,不求为师,不求扬名……只求做个劈柴、淘米、刷锅的仆役。让我重新学会,为何举勺。”
苏晏清未言,只上前一步,亲手将他扶起。
她递过一把竹帚,柄身磨得发亮,显然是经年使用之物。
“从今起,你扫的每一寸灶台,都是传承。”她说。
人群静默,继而有人轻叹,有人拭泪。
盲厨阿无名闻讯而来,身后跟着七名稚童,皆目不能视,却脚步稳健。
他们手牵着手,掌心向上,像是感知空气中的温度与流动。
阿无名立于灶前,朗声道:“我不传技,不授谱,不立契。”
他顿了顿,声音沉稳如钟:“我只教他们——用心吃饭。”
孩子们齐齐点头,一名幼童仰起脸:“师父,什么叫‘用心吃饭’?”
“就是吃出妈妈的手抖了,爸爸昨晚没睡好,弟弟今天开心还是难过。”
“那……我能尝到爱吗?”
“能。”阿无名微笑,“只要你愿意相信味道里有它。”
村口老槐下,光引凡蹲在地上,手中抱着那块曾泛金光的无字木牌。
他沉默良久,忽然挖开树根旁泥土,将木牌郑重埋下。
接着,他堆泥为灶,用小石摆成锅形,又捡来枯枝作柴,口中喃喃:“我家的灶,要烧最暖的饭。”
当夜,村民忽见槐树根部腾起缕缕白烟,初以为失火,提水赶来,却发现烟气清润,毫无焦味。
俯身细看,只见无数细密菌丝如银网般缠绕树根,深入土中,竟使枯枝萌出嫩芽,叶片舒展间,隐隐散发甘甜气息。
村老陈去匾拄杖而至,抚摸树干,久久不语,终是长叹一声:“老相爷若见此景,必说——这才是活的祠。”
月光洒落,照见万家灶火明灭相映,宛如星河倒垂。
而在苏晏清案前,一盏孤灯仍燃。
窗外风起,帘动影移。她正欲吹灯就寝,忽觉案上微沉。
低头一看,一枚玄铁铜令静静卧于纸上,纹路古拙,刻有双焰交缠之形——正是玄镜司南巡火种令。
她心头一震,抬眼望向门外。
夜色深沉,空庭寂寂,唯余一片落叶旋舞落地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