纽约曼哈顿,清晨。
顾沉舟站在公寓的落地窗前,俯瞰着下方的城市。
六年的时光在他的身上刻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这个曾经略带青涩的面容,如今线条分明,眼神沉静。
一身剪裁考究的深灰色西装,衬得他身姿愈发挺拔。
“顾先生,七点半与摩根集团的早餐会议。”
助理凯瑟琳的声音从那些电话传来。
“准备好车,我五分钟后下楼。”
顾沉舟的声音平稳的吩咐。
五分钟后,顾沉舟坐进等候的轿车,快速浏览着平板上今日的行程安排。
从早晨到夜晚,每一个时段都被精确到分钟地规划好。
而这样的生活,他已经过了六年。
早餐会在皮埃尔酒店进行。
摩根集团的执事副总裁安德森是个典型的美式商人,开门见山:
“顾,关于那个并购案,我们认为报价还有商榷空间。”
顾沉舟不急不徐地放下咖啡杯:
“安德森,这个报价是基于详尽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评估得出的。”
“考虑到目标公司未来的增长潜力,这已经是我们能给出的最优条件。”
顾沉舟的英语流利精准,带着英伦口腔,这是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交换时打磨出来的。
“但是董事会那边……”
安德森略显犹豫。
“我可以给你五分钟。”顾沉舟看了眼腕表,“听完我的分析,如果你仍然坚持,我们可以终止谈判。”
接下来的五分钟,顾沉舟条理清晰地阐述了并购的战略价值。
数据详实,逻辑严密。
安德森的表情从质疑逐渐转为信服。
“顾,你总是能说服我。”安德森最终叹了口气,“那就按你说的办。”
这只是顾沉舟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小小片段。
六年来,他从最初被排挤的“空降兵”,到现在令对手敬畏的决策者,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而扎实。
在这六年间,顾沉舟除了并购新能源业务,还主导了三个地标项目落地。
正是这份跨业务的统筹能力,才让这些人逐渐认可了他。
……
上午九点,顾沉舟准时出现在顾氏集团北美分部会议室。
顾氏集团并非单纯的综合集团,而是以“高端制造+建筑设计+新能源”为三大核心的多元化集团。
今天要召开季度董事会,这将是他接手北美业务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汇报。
“沉舟,准备好了吗?”
北美分部总裁理查德关切地问。
这位美籍华裔元老最初对顾沉舟的能力存疑,如今却已成为他最坚定的支持者。
“放心。”
顾沉舟整理了下袖口,神情自若。
会议室里坐满了人,其中不乏在商界摸爬滚打数十年的老将。
顾沉舟走进来时,原本嘈杂的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。
“各位董事,上午好。”
他站到前方,目光扫过全场。
“今天我将汇报北美分部本季度的业绩,以及曙光计划的最新进展。”
投影幕布上显示出精准的数据图表。
顾沉舟的汇报条理清晰,每一个数字都经得起推敲。
当他提到“曙光计划”时,几位资深董事明显提起了兴趣。
“这个新能源项目,当初很多人认为风险太大。”
负责财务的董事莫里斯推了推眼镜。
“顾,你现在还坚持当初的判断吗?”
“不仅坚持,我还要追加投资。”
顾沉舟调出新的数据。
“请各位看这份市场分析报告,在过去的三个月,新能源板块的增长率已经超出预期的38%。”
“我们的先发优势正在显现。”
“但是资金链……”
另一位董事插话。
“资金不是问题。”
顾沉舟切换了页面。
“我已经与三家投行达成协议,他们愿意提供额外的融资支持。具体方案在这里。”
从容不迫地回答着每一个董事的质疑,数据信手拈来,逻辑无懈可击。
就连最挑剔的董事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人的准备确实充分。
“我想提醒各位。”
顾沉舟最后做总结,语气坚定。
“顾氏要在北美站稳脚跟,就不能永远停留在传统领域。”
“‘曙光计划’不仅是新能源项目,更是集团推进‘绿色建筑+新能源应用’的跨界战略核心。”
……
会议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,当顾沉舟做完最后的陈述时,会议室里响起了掌声。
这不再是礼节性的鼓掌,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。
“沉舟,干得漂亮。”
会后,理查德拍着他的肩膀。
“你看到老莫里斯的表情了吗?他可是出了名的难对付。”
“这只是开始。”
“下一步要确保项目落地。”
顾沉舟摇了摇头,整理着文件说。
午餐时间,顾沉舟在办公室简单用了餐。
凯瑟琳送来一杯黑咖啡:
“顾先生,总部发来了邮件,询问曙光计划的进展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