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5年7月22日,山西太原,晋祠宾馆会议室内。
许愿坐在长条会议桌的首位,手指间夹着的香烟已经燃了半截,烟灰将落未落。他面前摊开着厚厚一摞《亮剑》后期制作进度表,旁边是央视影视部的内部联系名单,几个关键人物的名字被红笔重重圈出。
“三十集,单集四十二分钟,一帧不多,一帧不少。”执行导演张立军嗓音沙哑,眼圈乌黑,但精神却像绷紧的弓弦,“粗剪、精剪、配乐、动效,全部到位!现在就差最后一遍音画合成和央视那边的龙标了!”
制片人周卫国,一个精瘦的中年男人,此刻正拿着手机在窗边低声下气地通话:“李主任,您放心,成片绝对符合要求,基调昂扬,人物鲜活…是是是,我们知道央视的规矩,这不,许导亲自带队,带着全部素材明天就飞北京…哎,好的好的,麻烦您务必安排个时间,哪怕十分钟…”
挂了电话,周卫国抹了把额头的汗,看向许愿:“老大,影视部总编室副主任,李国庆。话没说死,但意思很明白,片子得过审,还得排期。现在台里重点剧目排着队,八一的档期,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档期,都抢破了头。”
许愿把烟按灭在堆满烟蒂的烟灰缸里,发出“嗤”的一声轻响。他抬起头,目光扫过桌前一张张疲惫而紧张的脸——张立军、周卫国、美术指导韩梅、摄影指导陈克,还有几个核心的后期骨干。这大半年,他们泡在山西的沟沟坎坎里,风沙裹着煤灰往喉咙里灌,就为了把李云龙那个“泥腿子”英雄从纸面上抠出来,立到荧屏上。
“排期要争,质量更要过硬。”许愿开口,声音带着熬夜后的低沉,却异常清晰,“韩梅,片头片尾字幕、所有特效镜头,按最高标准再过一遍,不能有任何瑕疵。陈克,色调统一性,尤其是战场戏,我要那种粗粝的真实感,不是油光水滑的摄影棚效果。”
“明白!”
“许导放心!”
“立军,”许愿看向执行导演,“你负责带队完成最后的合成,确保技术指标完全符合央视的播出标准。一秒都不能差。”
“交给我!”张立军重重点头。
许愿站起身,走到窗前,看着外面被烈日炙烤得有些发蔫的柏树。“卫国,订明天最早一班飞北京的机票。你,我,带上精剪后的前五集样片。”他转过身,眼神锐利,“我们去会会央视的‘领导’们。”
北京,央视大楼。
许愿和周卫国在接待室等了近一个小时,才被一个年轻的秘书引进了影视部副主任李国庆的办公室。
李国庆五十岁上下,戴着金丝眼镜,面容白净,穿着熨帖的白衬衫,与风尘仆仆的许愿二人形成鲜明对比。他客气地请两人坐下,秘书端上茶水,礼节周全,却带着体制内特有的距离感。
“许导,久仰大名。您的作品都是响当当的。”李国庆扶了扶眼镜,语气平和,“这次转向电视剧,还是军事题材,我们都很关注。”
“李主任过奖。”许愿不卑不亢,“《亮剑》是我们团队倾注心血的作品,希望能得到央视这个平台的检验。”
寒暄过后,切入正题。周卫国连忙将准备好的五集样片母带和相关文件递上。李国庆接过,随手翻了翻文件,目光在“三十集”、“单集42分钟”上停留片刻。
“许导,周制片,不瞒你们说,现在台里对电视剧,尤其是重大题材的剧,要求非常高。”李国庆身体微微前倾,语气变得郑重,“思想性、艺术性、观赏性,三性统一,是硬指标。《亮剑》这个本子,我们前期论证过,李云龙这个人物,很有特点,但也……很有争议度。他身上的‘匪气’,和传统的高大全英雄形象,不太一样。”
许愿心下了然,这是审片的关键点之一。他沉稳回应:“李主任,我们认为,李云龙的‘匪气’,恰恰是他生命力和真实感的来源。他来自底层,有缺点,会犯错,但骨子里的爱国情怀、军人的血性和亮剑精神,是贯穿始终的。这种有血有肉、接地气的英雄,或许更能打动今天的观众,也更能体现我们军队在艰苦岁月中成长的复杂性。”
李国庆不置可否,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:“艺术创新值得鼓励,但尺度把握是关键。台里审片委员会由各方面专家组成,眼光很挑剔。而且,排期是个大问题。”他翻开桌上的台历,“八一建军节马上到了,重点剧目是总政的《钢铁年代》。九月初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,重点剧目是《太行山上》… …《亮剑》如果想上星播出,至少要等到九月中下旬,甚至十月以后了。”
周卫国一听就有些急:“李主任,九月中下旬… …那热度就…”
许愿用眼神制止了周卫国,他看向李国庆,语气依旧平稳:“李主任,排期我们尊重台里的安排。但我们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。《亮剑》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,它更是一部关于军人精神、关于民族气节的片子。我相信审片委员会的专家们能看到它的价值。如果能安排在八月中下旬,贴近抗战胜利纪念日,或许能形成一个持续的观看热点,社会效益和播出效果可能会更好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