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章 技术跃迁,铁龙咆哮贯中原
河洛叛乱的硝烟刚在洛阳城散了,黑山坳格物院的工坊里,就传来了能改乾朝命运的轰鸣。
工坊深处,一台通体黝黑的高压蒸汽机正稳着转,黄铜管道泛着冷光,蒸汽从阀门里慢慢冒出来,带着 “哧哧” 的规律声响。
飞轮在动力带动下高速转,带着旁边的锻锤上下砸,每撞一下,地面都微微震。
阿牛趴在仪表盘前,脸上沾着油污,眼里却闪着泪光,手里的记录笔飞快写:“锅炉压力稳在 1.2 兆帕,热效率比之前提了四成,连续转八小时没故障…… 成了!这次真成了!”
旁边的工匠瞬间欢呼起来,有人甚至把手里的扳手扔了起来。
这台改了二十七次的高压蒸汽机,装着格物院所有人的心血 ——
为了提锅炉压力,试了十几种钢材;
为了少漏蒸汽,用西域天然橡胶改了密封圈;
为了稳飞轮转速,阿牛还特意设计了新的调速装置。
以前的低压蒸汽机,只能带小型设备,这台高压机,足够带动更大家伙 —— 比如铁路上的机车。
“快!把蒸汽机拆了,运到铁路试验段!” 阿牛抹了把脸上的油污,声音都在抖,“咱们的‘启明号’,该亮亮相了!”
同一时间,黑山坳到汴梁的第一段实验铁路,已经铺好了。
铁轨是格物院新炼的锰钢做的,每根长三丈,牢牢固定在枕木上;枕木是漠北运来的硬木,做了防腐处理,能扛风雨。
铁路两旁挤满了百姓:有附近村来的农夫,有汴梁城来的商人,还有抱孩子的妇人,都想看看那传说中 “能自己跑的铁疙瘩”。
当披着红绸的 “启明号” 蒸汽机车,被慢慢推上铁轨时,围观的百姓瞬间静了。
这台机车通体涂黑漆,车头装着大锅炉,烟囱指天,车厢是木头的,刷着鲜红的漆,上面写着 “乾朝铁路” 四个大字。
五节车厢里,装满了黑山坳煤矿的煤,还有铁厂的钢铁,沉甸甸的货让铁轨微微往下沉。
“点火!”
阿牛亲自拉响汽笛。
“呜 ——!”
悠长的汽笛声划破长空,锅炉里的火越烧越旺,蒸汽压力不断往上走。
当机车慢慢动起来时,围观的百姓吓得往后退,有的甚至捂住孩子的眼睛。可看着 “启明号” 平稳往前跑,速度越来越快,百姓又忍不住围上来,爆发出震天的欢呼。
“动了!真动了!” 一个白发老农激动得跪地磕头,嘴里念着 “铁龙活了,乾朝要兴了”;
几个小孩兴奋地跟在机车后面跑,追着喷白气的烟囱;
商人们盯着装满煤的车厢,眼里全是算计 —— 以前从黑山坳运煤到汴梁,靠马车得走半个月,运费比煤价还贵,现在有了这 “铁龙”,几天就能到,成本能降一半!
林烨站在车头,任凭劲风吹着衣袍。他看着窗外飞速过的田野,远处的村落、农田、河流在眼前展开,心里满是感慨。
萧月瑶走到他身边,指着前方汴梁城的方向:“以前总说‘江山一统’,可政令从黑山坳传到汴梁,靠快马得三天;粮草从江南运到北疆,得两个月。现在有了铁路,这‘一统’才算真落地了。”
“没错。” 林烨点头,目光坚定,“从此,距离得重新定义。兵马没动,粮草一天就能到;政令早上发,晚上就能到边关。中原的粮能快运到北疆,北疆的铁器能及时送到江南,各部族的牛羊能方便进中原 —— 这才是真的江山一统,不是靠武力压,是靠技术把各地连起来,成真正的共同体。”
“启明号” 的成功,像颗石子扔进水塘,在乾朝掀起大波澜。
林烨当即在承天殿开会,宣布启动庞大的铁路建设计划:“以黑山坳和汴梁为两大中心,修‘一纵两横’主干线 —— 纵线从漠北边防要塞直抵江南苏州,横线一条从西域高昌连到东海星火港,另一条从辽东伸到岭南;同时修支线连各州府,让铁路像钢铁血脉,遍布乾朝每一个角落。”
工务司立马动起来:
阿牛被任命为铁路建设总工程师,管技术指导;
赵铁柱的军务司抽士兵,帮着修铁路 —— 士兵拿铁锹、镐头,在工地上挖路基、铺枕木,干劲十足;
民务司管协调征地,按《均田令》给占地百姓补偿,还优先雇流民干活,管吃管住,每天还发工钱。
铁路建设很快在乾朝各地展开:
在中原,百姓主动来铺轨,有的还捐家里的木料当枕木;
在北疆,鲜卑部落的牧民赶牛羊,给工地送肉送奶;
在西域,高昌国派工匠来,帮着修过沙漠的铁路段 —— 他们知道,铁路修到高昌,西域的香料、良马能更快运中原,中原的铁器、粮能更方便进西域,对双方都好。
“启明号” 也没闲着,除了运建设物资,还开始拉百姓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