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由检点了点头。传统的琉璃工艺,更侧重于制作不透明的彩色釉料和饰品,与他想要得到的透明平板玻璃相去甚远。
“朕近日偶得一古法残卷,”朱由检开始为他即将展示的知识铺垫来源,“其上记载,以此三物为主料,按特定比例混合,辅以高温,或可得晶莹剔透,宛若水晶之‘玻璃’,可透光鉴人。”
他示意王承恩拿出他事先画好的草图,上面清晰地标注了原料的大致配比(纯碱:石灰石:石英砂 ≈ 1 : 1 : 6),以及需要达到的大致温度,甚至还画出了需要制作的、用于浇筑平板玻璃的简易铁质模具的图样。
匠人们围拢过来,看着那前所未见的图纸和配比,脸上都露出了惊疑不定的神色。这种配方,与他们世代相传的技艺截然不同。那老匠人犹豫了一下,还是鼓起勇气说道:“万岁爷,这……这纯碱与石灰石用量如此之大,恐……恐难以熔化均匀,且如此高温,寻常窑炉难以达到,即便达到,也极易炸裂……”
“朕知道有难度。”朱由检看着他,眼神充满鼓励,“正因有难度,才需要诸位老师傅的经验与巧思。窑炉可以加固,鼓风可以加强。朕在此,与诸位一同尝试。失败无妨,找出缘由,再试即可!所需物料,朕无限量供应!”
皇帝的金口玉言,以及那句“失败无妨”,如同给匠人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他们不再犹豫,立刻在朱由检的亲自指导下,开始指挥人手,按照图纸改造窑炉,加固结构,加装人力鼓风设备,并小心翼翼地按照皇帝给出的“古法”配比,称量、混合第一批原料。
整个下午,朱由检都留在了这座充满烟尘和灼热气息的院落里。他忘记了帝王的身份,像一个充满求知欲的学徒,仔细观察着每一个步骤,不时提出一些问题,或者根据后世化学知识,对工艺细节提出调整建议。比如,他提醒匠人,原料需要研磨得更细,混合得更均匀;在熔炼过程中,可以尝试加入少量澄清剂来减少气泡。
他的专注和平易近人,逐渐驱散了匠人们的惶恐。他们开始全身心投入到这项新奇而充满挑战的工作中,眼中重新焕发出工匠面对未知技术时特有的光芒。
第一次尝试,果然如老匠人所料,失败了。温度不够均匀,原料未能完全熔化,得到只是一块布满气泡和杂质的、不透明的丑陋疙瘩。
匠人们面露沮丧和不安。
朱由检却走上前,仔细查看了那块失败的“玻璃”,脸上反而露出一丝笑容:“无妨!至少我们知道,这个方向温度还不够,鼓风需再加强,混合也需更均匀。记录下来,我们调整后再试!”
他的镇定和鼓励,让匠人们重燃信心。
当天色渐晚,朱由检不得不起驾回宫时,他对着三名满脸烟灰、却眼神明亮的匠人说道:“诸位辛苦。此物若成,于国于民,功莫大焉!朕,期待着下一次的结果。”
回宫的路上,坐在微微摇晃的龙辇中,朱由检望着窗外渐沉的暮色,心中充满了某种奇异的充实感。
与朝堂上勾心斗角的压抑不同,在皇庄那个简陋的院落里,与工匠们一同探索未知,虽然身体疲惫,精神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和愉悦。
那里,没有权谋,只有对客观规律的追寻。
他知道,格物院的设立和玻璃的试制,就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播下了一颗微小的、异质的种子。它或许脆弱,或许会面临无数的困难和质疑。
但他坚信,只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养分,这颗来自未来的种子,终将破土而出,长成参天大树,继而……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。
“路,要一步一步走。”他轻声自语,眼神坚定,“而这‘格物’之路,朕走定了。”
喜欢崇祯:我的大明工业帝国请大家收藏:(m.38xs.com)崇祯:我的大明工业帝国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