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站起身,声音斩钉截铁,传遍整个会议室:“我宣布,‘7.12’预警行动方案立即启动!成立专案指挥部,我任总指挥!各支队按照预定方案,立即进入战斗岗位!秘密布控,张网以待!务必在明天下午,将这伙胆大包天的亡命之徒,一网打尽!”
“是!”会议室全体起立,声音震天!
命令下达,整个市局机器如同上紧了发条,高效运转起来!
会议结束,专家和领导们匆匆离去,投入紧张的部署。
张建国副局长特意走到林风面前,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,目光中充满了赞赏和期望:“林风,年轻人,了不起!这次行动如果成功,你当记首功!好好干!”
“谢谢张局!我一定全力以赴!”林风立正回答。
周卫国也激动得满脸红光,与有荣焉。
看着领导们离去的背影,林风缓缓吐出一口浊气。
最关键的一关,总算有惊无险地过去了。
现在,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
他抬头望向窗外,东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。
天,快亮了。
而今天下午,将是一场真正的较量
市局的紧急会议虽然做出了决断,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疑虑都已烟消云散。
相反,随着天色大亮,各项部署紧锣密鼓地展开,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在参与行动的骨干人员中间弥漫开来。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、见惯了各种大案要案的老刑警们,对林风那套近乎“神棍”的推理,心里始终揣着个大问号。
上午九点,西街支行周边区域的临时指挥部在一辆经过伪装的指挥车内成立。副局长张建国坐镇,刑侦支队支队长李伟、特警支队支队长赵猛等核心成员齐聚,林风作为情报提供者和“特别顾问”也被要求在场。
指挥车内空间狭小,各种电子设备闪烁着指示灯,气氛严肃。张建国简单重申了行动纪律和重要性后,便让李伟介绍最新的布控情况。
李伟是个四十多岁、面容精悍的老刑警,眉头习惯性地皱着,他指着电子地图上的布控点,语速很快:“…便衣已经全部就位,银行内部也做了应急安排,金丰大厦各个出入口和12楼重点区域都在监控之下,特警的狙击小组也在对面楼顶建立了反制点位。目前,一切正常,没有发现可疑人员接近。”
汇报完毕,他话锋一转,目光落在了坐在角落的林风身上,语气带着明显的审视:“张局,各位。布控已经到位,但我心里还是有个疙瘩。林风同志提供的线索和推理,确实很…清奇,也促成了这次行动。但说到底,我们现在所有的部署,都基于一个核心判断——劫匪今天下午三点一定会来。”
他顿了顿,环视一圈,加重了语气:“这个时间点,太具体了!仅仅依靠一些踩点痕迹、一个犯罪标记和所谓的‘调虎离山’,就做出如此精确的时间预测,这在刑侦逻辑上,是存在巨大风险的!我想请问林风同志,除了这些,还有没有更直接的证据,比如,监听到的通讯?或者线人提供的准确情报?来支撑这个‘下午三点’的判断?”
这话问得相当直接,也代表了在场很多老刑警的心声。大家都看向林风,等待他的回答。连张建国也投来探究的目光。
压力瞬间给到了林风。
他早就料到会有此一问。精确的时间预测,确实是整个推理链条中最脆弱、也最引人怀疑的一环。
他不能说出真相,只能继续在“推理”的框架内寻找支撑。
“李支队,您的问题很关键。”林风神色平静,不卑不亢,“目前确实没有直接的通讯监听或线人情报。我的判断,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补充分析:
第一,犯罪成本与收益评估。这伙人精心踩点,甚至留下标记,显示出其志在必得的决心。银行运钞车周五下午的现金存量是一周峰值,动手收益最大。而拖延时间越长,暴露风险越高。从犯罪效率角度,他们大概率会选择最快动手的时机,也就是今天。
第二,心理侧写与行为模式。这伙人行事嚣张(留下标记),且具备一定的反侦查能力(选择金丰大厦)。这种人往往自信甚至自负,倾向于选择最具挑战性、也最能满足其炫耀心理的时间点作案。下午三点,人流相对密集,安保看似严密,正符合他们的心理诉求。
第三,外部环境的印证。昨晚的城东事件,时机过于巧合。这反过来印证了对方急于动手的心态。如果他们计划在更晚的时间或者其他日子动手,完全没必要多此一举,提前暴露意图。”
林风的回答依旧围绕着心理和行为分析,试图将时间预测合理化。
但显然,这并不能完全打消老刑警们的疑虑。
另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,开口道:“小林同志,你的心理侧写听起来很有道理。但刑侦工作,最终讲的是证据链。你的这些分析,都属于或然性判断,而不是必然性结论。换句话说,他们今天下午三点可能来,也可能不来,甚至可能根本就没打算抢银行,这一切只是我们的过度解读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