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十一点,料理研究室的恒温系统发出细微的嗡鸣,像是某种精密仪器在持续呼吸。惨白的LED灯光从天花板倾泻而下,将整个空间照得如同手术室般无菌,连空气中漂浮的尘埃都看得一清二楚——那些尘埃在光束里翻滚,却落不到任何一处操作台,因为这里的空气净化系统每三分钟就会完成一次全室过滤。
美作昴站在中央操作台的正前方,白色实验服的袖口收紧在手腕处,露出的皮肤泛着冷光,与他指间戴着的银色运动捕捉手套形成奇妙的呼应。手套表面布满了毫米级的传感器,此刻正随着他的动作闪烁着幽蓝的光点。他面前的全息屏幕悬浮在半空,像一块被剖开的水晶,里面流转着佛跳墙的工序数据流:从选材时海参的含水量(精确到0.1%),到煨制时陶坛的旋转角速度(每秒1.2弧度),每一组数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性。
“第73道工序,坛启蒸汽温度102℃,持续17秒。”美作的声音从口罩上方溢出,平稳得没有一丝波澜,仿佛在念诵某种科学定理。他的右手缓缓抬起,运动捕捉手套在空中划出一道精准的弧线,模拟着翻动陶坛的动作。屏幕上立刻跳出三维动态模型:陶坛的倾斜角度32度,翻转速度0.8秒/圈,甚至连手套与坛身接触时的压力值(2.3牛顿)都实时更新,“此时鱼翅胶质的析出速率与高汤醇厚度呈黄金比例,差0.5秒,胶质会过老;高0.3℃,鲜味氨基酸会分解12%。”
李浩站在研究室西侧的阴影里,后背抵着冰冷的金属储物柜。柜子里陈列着一排排贴着标签的试剂瓶,瓶身反射的光在他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。半小时前,他的终端收到一条匿名信息,只有一行字:“来研究室,看看‘永恒’的佛跳墙。”他本以为是恶作剧,却没想到推开那扇厚重的隔音门时,撞进了这样一幅画面——美作正在解构他爷爷用一生守护的秘方。
那道佛跳墙,是李家三代人的心血。爷爷常说,这道菜的108道工序里,藏着长江流域的四季:春天的笋尖要取雨后三日的嫩芯,夏天的干鲍得用梅雨季节的粗盐腌制,秋天的火腿要选霜降后的后腿,冬天的鱼翅得在雪夜晾晒。每一步都得跟着时节走,急不得,也慢不得。可现在,那些需要用肉眼观察、用指尖感受、用岁月沉淀的经验,正被拆解成一行行代码,在屏幕上冰冷地跳动。
“第106道工序,陈年花雕注入角度37度。”美作的左手也加入了动作,双手配合着完成倾斜陶坛、倾注酒液的动作,传感器将他的指节弯曲度(67度)、手腕旋转轴(偏离垂直面2.1度)都记录在案,“这个角度能让酒液沿坛壁螺旋而下,与汤面接触时产生0.3秒的缓冲,避免酒精因冲击过快挥发——你爷爷的操作误差在±1.2度,我修正了这个偏差。”
李浩的指尖无意识地抠着掌心,指甲陷进肉里,带来一阵尖锐的刺痛。他忽然想起十二岁那年的冬天,爷爷在老厨房教他处理鱼翅。窗外飘着雪,灶台上的陶坛冒着热气,爷爷的手因为常年颠勺而指节粗大,布满了深浅不一的裂口,可当他的手抚过鱼翅时,动作却轻得像在抚摸婴儿的皮肤。“阿浩你看,”爷爷举起泡发好的鱼翅,对着光让他看纹理,“这翅针里有细孔,得顺着孔的方向捋,不然煨的时候进不去味儿。机器能看出这孔吗?不能,得用心看。”
那时的他似懂非懂,只觉得爷爷的手很暖,暖得能驱散厨房里的寒气。可现在,美作的手套比爷爷的手更稳,仪器比爷爷的眼睛更“准”。
“完成了。”美作摘下手套,动作轻柔得像在拆卸精密零件。他按下操作台侧面的红色按钮,嵌入台面的恒温培养箱发出“咔哒”一声轻响,透明舱门缓缓向上抬起。里面的陶坛泛着温润的光泽,与李浩记忆中爷爷用的那只几乎一模一样——坛身上刻着的缠枝莲纹,甚至连某片花瓣上的细小缺口都复刻得丝毫不差。
美作伸手将陶坛端出来,放在光线下。琥珀色的汤汁在坛内轻轻晃动,表面浮着一层极薄的油花,像凝固的阳光。海参蜷曲着,鲍鱼肉泛着珍珠般的光泽,鱼翅舒展如翼,连汤面氤氲的热气都带着恰到好处的朦胧感——不多不少,刚好能模糊食材的边缘,又不会挡住那抹诱人的琥珀色。
“《镜像宇宙·佛跳墙》。”美作的语气里终于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炫耀,他用银勺轻轻拨开油花,“运动捕捉系统收录了你爷爷近五年制作佛跳墙的全部影像,拆解出108道工序的237个关键动作节点,误差控制在0.01%以内。”他舀起一勺汤,倒入旁边的质谱仪进料口。仪器发出蜂鸣,三秒后,屏幕上跳出一组彩色图谱:红色峰值代表胶原蛋白,蓝色代表游离氨基酸,绿色代表挥发性香气物质。
“看这里,”美作指向图谱的重叠区域,“氨基酸含量3.87mg/100ml,胶原蛋白1.2g/L,与你爷爷去年在‘江南宴’做的那道佛跳墙的检测报告完全吻合。甚至包括你说的‘微焦锅巴香’——”他调出另一个子窗口,里面是一组气相色谱分析,“我分离出了焦糖化反应产生的2-呋喃甲醇,浓度控制在0.003mg/L,刚好是你记忆中‘爷爷特意留下’的那个度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