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:从垫底到逆袭的绝地反击
月飨祭第三天的傍晚,夕阳把中央区的帆布棚都染成了橘红色,创真的摊位前却第一次显出了冷清的迹象。田所惠把最后一碗海鲜汤端给戴草帽的老爷爷时,指尖不小心碰到了碗沿,烫得她悄悄缩回手。老爷爷笑眯眯地喝着汤,说这味道像极了他年轻时在北海道喝到的海味,可田所惠的心思却飘到了隔壁——久我照纪的摊位依旧排着长队,红色的灯笼把“四川火锅宴”的招牌照得通红,汤底翻滚的咕嘟声隔着三米远都能听见,混着麻椒的香气,把客人的脚步勾得死死的。
“创真,我们的营业额还是垫底。”田所惠抱着账本走回来,帆布棚的阴影落在她脸上,显得有些蔫蔫的。她把账本摊在临时搭起的木桌上,上面的数字被汗水浸得有些模糊,“你看,久我学长他们今天卖了五百多份套餐,我们只有两百八十份。而且他们的客单价是我们的两倍还多,总营业额比我们多出近一半。”她指着“成本”那一行,声音低了下去,“久我学长的麻婆豆腐套餐虽然贵,但客人就是愿意排队,说吃的是‘十杰的味道’。”
创真正蹲在地上给炭火添柴,闻言抬起头,脸上沾着点烟灰。他接过账本,指尖在“梅券定食”那一行轻轻敲着,纸页被敲得微微发颤。夕阳的光透过账本的缝隙照在他脸上,能看见他紧抿的嘴角——他当然知道问题出在哪。光靠低价吸引客人,就像用清水煮汤,看着热闹,却没什么滋味,撑不起真正的营业额。必须有能让客人心甘情愿多花钱的东西,像给汤里加了干货,才能熬出醇厚的底味。
“明天推出海鲜丼。”创真突然合上账本,眼睛亮得惊人,“用最新鲜的海胆和鲑鱼籽,醋饭要提前四小时备好,定价3竹券,每天限量50份。”
田所惠愣住了,手里的汤勺“当啷”一声掉在木桌上:“3竹券?那可是三千日元啊!我们的客人都是冲梅券来的,会不会觉得太贵了?”她想起早上那个买炸鸡的老奶奶,攥着梅券的手都在抖,说这是她孙子半个月的零花钱。
“不,他们是冲‘值’来的。”创真站起身,拍了拍裤子上的灰,指着帆布棚下那些坐在长椅上聊天的客人,“你看那个穿西装的大叔,点了一份定食,又买了三瓶啤酒;还有那对情侣,女生吃着炸鸡,男生在旁边啃饭团——他们不是付不起钱,是觉得没必要为了祭典的料理花高价。但如果我们拿出让他们觉得‘不吃就亏了’的东西,就像超市里的限时特卖,他们肯定愿意掏钱。”
他说得笃定,田所惠却还是有点慌,直到创真从冷藏柜里拖出一个泡沫箱,打开时冒出的冷气带着海水的清冽——里面是他中午偷偷跑出去订的海鲜,海胆泛着新鲜的橙黄色,像一块块凝固的阳光,鲑鱼籽则饱满得像黑珍珠,碰一下就微微颤动。“这是我托筑地市场的熟人留的,明天一早送到。”创真拿起一块海胆,凑到鼻尖闻了闻,“绝对新鲜,一点腥味都没有。”
那天晚上,田所惠没睡好。她在临时休息室里琢磨着怎么让海鲜丼更有特色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奶奶给的酸浆米袋子——那是东北老家的特产,比普通大米更有韧性,带着点天然的酸甜。“对了!”她突然跳起来,差点撞到上铺的床板,“用酸浆米做醋饭!”普通醋饭靠米醋调味,酸浆米本身就带着柔和的酸度,刚好能衬托海胆的鲜,还不会抢了主角的风头。
第四天一早,天还没亮透,创真就踩着露水去门口接海鲜。田所惠则守在电饭煲前,盯着酸浆米在醋里慢慢吸收味道,米粒吸饱了醋汁,变得晶莹剔透,像浸了琥珀的珍珠。当“限量海鲜丼——3竹券”的木牌刚挂出来时,果然有人好奇地围了过来。
“3竹券?你们家不是卖梅券的吗?”一个昨天买过炸鸡的大叔推了推眼镜,指着木牌上的字,“这价格能买三份炸鸡定食了,值吗?”他身后跟着的小孙子正踮着脚,盯着冷藏柜里的海胆流口水。
创真没多说,掀开保温桶的盖子。橙黄色的海胆堆得像小山,鲑鱼籽在朝阳下闪着细碎的光,酸浆米的香气混着海水的清冽扑面而来,像一阵海风刮过摊位。“尝尝就知道值不值。”他盛了一小勺,连醋饭带海胆递过去,木勺上还沾着几粒调皮的鲑鱼籽。
大叔喂给小孙子一口,自己也凑过去舔了舔勺子。下一秒,他的眼睛瞬间瞪得像铜铃,嘴里发出“嗬”的一声惊叹:“这米怎么这么爽口?酸溜溜的一点不冲,海胆鲜得像在嘴里化开了,一点腥味都没有!”他拽着小孙子的手就往队伍里站,“给我来一份!不,来两份!我要带一份给我家老婆子尝尝!”
50份海鲜丼不到中午就卖光了。更妙的是,买了海鲜丼的客人,大多会再点一份炸鸡定食当午餐,或者让田所惠多盛一碗海鲜汤带走。那些本来只买梅券定食的客人,看着别人捧着海鲜丼吃得香,也忍不住加钱买份汤,说要“配着米饭吃才够味”。到了下午,田所惠盘点时发现,二次消费的比例居然涨到了35%,比昨天翻了一倍还多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