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会议的余温尚未散去,星火农园的核心蓝图已然绘就。但再美好的蓝图,也需要从第一锄土开始耕耘。
翌日清晨,天光未亮透,我便被院中轻微的响动惊醒。披衣起身,只见外公已经在屋檐下,就着朦胧晨光,仔细地擦拭着几件农具。锄头、铁锹、耙子,每一件的木柄都被岁月磨得光滑,金属部位却闪着精心保养过的寒光。
“外公,早。”我轻声问候。
外公头也没抬,手中的动作未停:“醒了?正好,趁日头还没起来,凉快,去把试验田的位置定了。”
他的语气平淡,却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郑重。我立刻回屋换上一身利落的旧衣裤,跟着他走向屋后那片承载着全家希望的田地。
清晨的田野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中,露水打湿了裤脚,带来沁凉的触感。外公背着手,在田埂上缓缓踱步,目光如炬,审视着每一寸土地。他时而蹲下,抓起一把土在指尖捻磨,时而拨开作物叶片,查看根系情况。
我安静地跟在他身后,不敢打扰这份专注。此刻的外公,不像是个普通的农夫,更像是一位即将排兵布阵的将军,在选择最合适的战场。
最终,他在一块约莫半分地(约三十平方米)大小的地块前停下。这块地位于整个田地的东南角,日照充足,地势略高,排水良好,且相对独立,不易受到其他地块灌溉或施肥的影响。
“就这里吧。”外公用脚尖点了点地,“地方不大,你好照看。土质也还算松软,以前种过花生,地力尚可。”
我打量着这块即将成为“星火精选”梦想起航之地,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。
“今天先把地整出来。”外公将一把锄头递给我,自己则拿起了铁锹,“看着我怎么做。”
他脱下布鞋,赤脚踩进松软的泥土里,动作沉稳而有力。铁锹深深插入土中,脚下一踩,手腕一翻,一大块板结的土块便被完整地掀起,然后他用锹背轻轻一拍,土块便碎裂开来,露出下面颜色更深、更湿润的土壤。
“深翻,晒土。”外公一边示范,一边讲解,“晒它几个日头,杀杀菌,虫卵也能灭掉不少。土块要敲碎,但不能太细,得留些孔隙,透气。”
我学着他的样子,举起锄头,用力刨下去。看似简单的动作,做起来却并不容易。力道轻了,锄头入土不深;力道重了,震得虎口发麻,而且翻起来的土块大小不均。
汗水很快浸湿了后背,手臂也开始酸胀。外公偶尔会停下,指点我的姿势和发力技巧:“用腰力,不是光用手臂。”“顺着土的纹理,别硬来。”
泥土的腥香混合着青草的气息,在清晨的空气里弥漫。每一次挥锄,每一次翻土,都让我对“脚踏实地”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这不仅仅是创业,更像是一种修行,一种与土地、与自然建立连接的古老仪式。
日头渐渐升高,金色的阳光驱散了晨雾,将田野染成一片暖色。外婆和小姨送来了早饭和茶水,看到我们一老一小在田里忙碌的身影,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“爸,您歇会儿,让我来。”小姨挽起袖子就要下田。
外公摆摆手:“不用,这块地,得让星澜自己来。手上磨出茧子,心里才更有数。”
我抹了把汗,接过外婆递来的温茶一饮而尽,心中对外公的感激光激增。他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,让我真正融入这片土地。
早饭后,顾青舟也来到了田边。他今天换了一身便于活动的深色工装,背着一个工具包,手里还拿着几根细长的金属杆和一些我看不懂的电子设备。
“需要在哪里安装传感器?”他直接问道,目光已经精准地落在了试验田的几个关键点位。
我和外公对视一眼,外公指了指田地的四个角和中心位置:“这几个地方,高低深浅都不一样,数据能更全些。”
顾青舟点点头,动作利落地开始工作。他将那些金属杆小心地插入土壤的不同深度,连接上小巧的传感器,又在地头固定了一个小型太阳能供电的数据采集器。他的手指在设备屏幕上快速滑动、设置,神情专注,与田间劳作的外公形成了截然不同却又奇妙和谐的画面。
传统与科技,在这片小小的试验田里,完成了第一次无声的交汇。
“好了。”顾青舟调试完毕,将手中的平板电脑递给我看,“现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、温度、EC值(电导率,反映盐分和养分状况)、以及光照强度。数据会每小时自动记录一次。”
屏幕上,几条曲线和数字清晰地跳动着,将这片土地的“呼吸”与“脉搏”直观地呈现出来。我看着那些数据,仿佛能感受到土壤深处水分的流动和养分的分布。
“太神奇了……”我由衷感叹。
外公也好奇地凑过来看了看,虽然对那些术语不甚明了,但他明白这些数据代表着更精准的管理。“嗯,有这个,浇水施肥就能更有谱了。”他给出了朴实的肯定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