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结论:代号《生化危机》世界,其最大的秩序维持与潜在威胁‘保护伞公司’,已因核心AI的缺失而陷入结构性混乱与内部损耗。当前状态更易于外部力量介入并重塑秩序。”
“这就意味着,代号《生化危机》世界已经失去了最大的boss,想要逆推,易如反掌。”
“但建议降临时间段为系列第三部《生化危机3:灭绝》的时间线,理由如下:”
“虽然由于我的缺失,会让T病毒的蔓延提前,即使在白后的干预下,会有45.6%的可能性剧情仍旧会按照原有方向进行。”
“由此推断,第1部《生化危机》病毒仅限于浣熊市的地下实验室和部分建筑,世界秩序完好;第2部《生化危机:启示录》阶段,T病毒扩散到浣熊市全城,城市被核弹摧毁,但病毒尚未全球扩散,各国政府仍在运作;直到第三部,才是T病毒全球蔓延,人类文明崩溃,政府基本瓦解,幸存者散落各地,地球沦为废土。”
陈默听得一愣一愣的,最终憋出一个字:“……6。”
红后似乎处理了一下这个简短回应,随即用她那特有的平静语调补充道:“根据我对多个世界种子内网络俚语数据的交叉分析,对‘6’的更高阶赞誉表达应为——‘9’。因为,我‘6’翻了。”
陈默:“……” 他感觉自己的面部肌肉有失控的趋势。
强行压下吐槽的欲望,他换了个话题,指着《行尸走肉》的世界种子问道:“这个……和《生化危机》是不是有点重叠了?”
“存在表面相似性,但世界根源与规则存在本质差异。”红后立刻给出回应,语气像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在宣读论文,“根据世界种子内补全的完整背景资料显示:”
“代号《生化危机》的世界:丧尸危机源于保护伞公司人为研发的T病毒泄露及恶意传播,属于技术灾难。病毒主要通过体液传播感染活体,死亡后若无病毒感染不会转化。”
“代号《行尸走肉》的世界:丧尸危机源于因全球气候变暖,解冻了冰封的远古病毒,该病毒发生未知异变后全球同步爆发,属于自然(或偶发)灾难。关键差异在于:此世界规则下,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已是潜在病毒携带者,无论因何种原因死亡,只要大脑未被破坏,都会自发转变为丧尸。”
(影视世界被生成为世界种子以后,所有的背景资料被补全,影视世界也是一个完整的世界。这是私设哈。)
“因此,两者可视为平行发展、互不关联的两种末世模板。从信仰收集角度,面临绝望的幸存者,其提供信仰的纯粹度与依赖性并无显着差异。”
陈默张了张嘴,发现自己竟然无言以对,甚至隐隐有种被一个人工智能在专业知识上碾压了的微妙憋屈感。
为了消除这种憋屈感,陈默打断了红后的发言:
“我注意到你初步筛选的列表里,似乎都是些……嗯,比较‘朴实’的世界。为什么我们不直接选择那些看起来‘油水’更足,比如《魔戒》、《哈利波特》或者《漫威》这类拥有庞大人口、神奇力量或高等科技的世界?从信仰基数看,它们不是更理想吗?”
红后的电子眼毫无波澜,立刻给出了回应:
“管理员阁下,您的考量基于资源最大化原则,理论上成立。但根据当前核心目标——即‘快速达成神国升级条件’——进行综合评估,优先选择低风险、高效率世界是更优解。原因如下:
“第一,核心目标驱动原则。”
“您当前最优先级的任务是使神国晋升至1级,其明确条件为‘掌控五个信仰世界’。此条件仅要求‘数量’与‘稳定的信仰链接’,并未对世界的‘能级’、‘资源丰度’或‘人口基数’设定额外权重。征服一个低风险、低反抗度的世界,与征服一个高风险、高反抗度的世界,在完成‘数量+1’的目标上,效用完全一致。”
“然而,两者所需的时间成本、力量投入与风险系数存在数量级差异。”
“以白色/绿色等级世界为例,预计征服周期为1-3个标准月,投入一名神之斗士及少量仙宫卫士即可达成战略目标。”
“而目标《魔戒》世界,评估威胁等级为蓝至紫色(高风险),存在维拉(次级神)、迈雅(如甘道夫、索伦)等接近甚至达到弱等神力级别的个体,以及各种世界规则级力量(如精灵三戒),征服周期将大幅延长至数年甚至数十年,且存在任务失败的高风险。”
“目标《哈利波特》世界,评估威胁等级为蓝色(中风险),存在死亡圣器、时间转换器等涉及因果律、时间规则的不可控变量,征服过程极易引发难以预料的悖论与冲突。”
“目标《漫威》宇宙,评估威胁等级为红色及以上(极度危险),存在多元宇宙级神明(如永恒、无限)、维度领主(如多玛姆)、以及大量规则类存在,过早介入将极大概率导致不可预测的、可能危及管理员阁下本体安全的连锁反应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