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方舟”的晨光穿透薄雾时,绿盾内已响起多语种的交流声——来自“星火”基地的幸存者正跟着“方舟”队员学习能量护盾的操作,“Forge”基地的铁匠在工坊里调试新缴获的机床,“绿洲”基地的农夫蹲在农田里,和苏梅讨论黑土地的施肥技巧。王斐站在了望塔上,看着这幅多基地协作的图景,指尖划过手中的“联盟资源调度表”,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物资流向、人员分配与项目进度,“防线稳了,拓土成了,现在要做的,是把散落的‘珍珠’串成‘项链’,让联盟真正拧成一股绳。”
一、资源互联:从“各守一摊”到“无缝调配”
“方舟”的物资仓库里,管理员小李正对着电子屏更新库存——屏幕上,“方舟”的钢材储备、“磐石”的粮食余量、“清泉”的净化水产量、新基地的矿石需求实时跳动,红色代表短缺,绿色代表盈余,一目了然。“以前各基地缺啥只能自己想办法,现在‘方舟’有多余的能量护盾模块,能直接调给‘星火’;‘Forge’的铁匠铺能打造农具,就分给南部开垦的农田用。”小李点击鼠标,将十块中型能量护盾的调配指令发送到“星火”基地的终端,“从申请到确认,最多半小时,比以前省了两天时间。”
更细致的调配藏在“民生补给线”上——三盟联合组建了十支“流动补给队”,每队配备两辆改装卡车,一辆装物资,一辆装简易维修工具。补给队按固定路线巡回,每周一次:给西部矿山的采矿队送压缩饼干与抗变异剂,给南部农田的农夫送种子与农具,给东部新基地送医疗物资与防护甲。“上周去‘绿洲’时,他们的水井泵坏了,我们的补给队当场就修好,还留了两个备用零件。”补给队队长老张拍了拍卡车里的工具箱,里面从螺丝刀到小型发电机,一应俱全。
能源调配更是打破壁垒——西部矿山的煤矿开采后,优先供给“方舟”的炼油坊与“Forge”的铁匠铺;“清泉”的水库通过新铺设的输水管,将净化水输送到东部三个新基地;“方舟”的太阳能板生产线,每月分出五块板支援“星火”,帮他们摆脱对柴油发电机的依赖。“以前‘Forge’炼一斤铁要烧三斤木柴,现在用煤矿,成本降了一半,还能多打造二十把电矛。”“Forge”基地的铁匠老王拿着新出炉的钢矛,兴奋地展示着锋利的矛尖。
二、技术互通:从“独家秘诀”到“共享共赢”
“方舟”的“联盟技术学院”里,赵强正给来自六个基地的学员讲解能量护盾的原理。他手里拿着拆解的护盾模块,指着镶嵌的陨石碎片:“核心是控制电流强度,12V能形成防御膜,超过15V就会过载,大家记着这个参数,回去调试时别弄错。”台下,“星火”基地的技术员小张认真记着笔记,笔记本上画满了模块结构图——上周他还只会修简单的收音机,现在已能独立组装小型护盾。
技术共享不止于“教”,更在于“共创”。在工坊的联合实验室里,“方舟”的工匠、“Forge”的铁匠、“磐石”的机械师正合作改良采矿设备——他们将“Forge”打造的钢钻与“方舟”的电机结合,再用陨石碎片的能量膜包裹钻杆,制成的“防爆采矿钻”不仅效率提升三倍,还能抵御兽尸的突袭。“以前采矿要派五个人警戒,现在有能量膜保护,三个人就能完成作业。”机械师老吴按下启动键,钻杆旋转时,表面泛起淡淡的蓝绿光,在岩壁上钻出整齐的孔洞。
医疗技术的共享更关乎生存。苏梅的医疗组将“抗变异剂”的配方与制作流程,详细写进《联盟医疗手册》,分发给每个基地的医疗员。手册里不仅有配方,还有实操步骤:“取陨石碎片粉末0.1g,加入抗病毒血清5ml,在37℃恒温下搅拌10分钟,冷却后即可使用。”“绿洲”基地的医疗员小李照着手册制作,第一次就成功配出合格的药剂,“以前遇到变异兽尸咬伤,只能听天由命,现在有了药剂,存活率能提高七成。”
三、人员互融:从“陌生人”到“一家人”
“方舟”的食堂里,早餐时间成了“联盟文化角”。“磐石”的老周正教“绿洲”的孩子们唱废土老歌,“清泉”的林溪给“星火”的幸存者讲水库的故事,“Forge”的铁匠老王则拿着刚打造的小铁剑,送给身边的孩子。食堂的墙上,挂着一张巨大的“联盟全家福”——照片里,六个基地的人站在一起,有的举着能量护盾,有的抱着新收获的小麦,有的牵着牧羊犬,笑容在阳光下格外灿烂。
人员互融更体现在“岗位轮换”制度上。“方舟”的弓箭手陈默,每月会去“星火”基地带教战术;“清泉”的水质检测员,定期到南部农田指导灌溉;“Forge”的铁匠,轮流到各基地帮着维修设备。“上个月我去‘绿洲’教他们射箭,发现他们的孩子很有天赋,现在已经能射中五十米外的靶心。”陈默笑着拿出一张照片,照片里,一个小男孩正拉着迷你弓,眼神专注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