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方舟”地下避难所的通风口,还在漏进带着金属腥味的冷风。王斐靠在冰冷的钢门上,手里攥着半张被陨石碎片划破的联盟地图——上面用红笔标注的防线,十之八九已被划上叉号,只剩下“Forge”地下铁匠铺、“磐石”避难所与“方舟”地下三层三个孤立的红点。避难所内,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与孩子的低哭声交织,队员们正借着应急灯的微光,擦拭受损的武器,医疗组的白色帐篷里,苏梅正用仅剩的酒精,给伤员清理被晶体划伤的伤口。
一、生存细节:在废墟里抠出“生命线”
1. 物资清点:每一粒粮都算到“克”
避难所的储物间里,小李正用天平称量压缩饼干,旁边的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记着“现有物资:压缩饼干123.5kg(日均消耗8kg,可支撑15天)、净化水420L(日均消耗30L,可支撑14天)、抗变异剂37支(优先供给战斗员与伤员)”。他将饼干分成小份,每袋200克,用记号笔标注“单人单日份”,再按“战斗组3袋/人、居民2袋/人、伤员4袋/人”的标准分装。“上次‘磐石’避难所传来消息,他们的粮食只够撑10天,我们得省着用,说不定还能匀出一些支援他们。”小李将分好的饼干摞整齐,连掉在地上的饼干渣都小心地收进袋子里。
更精细的算计藏在“资源循环”里。队员们将破损的防护甲拆成小块,打磨后做成简易的匕首;用过的医疗针管,用沸水消毒后,改成给植物浇水的滴管;甚至连应急灯的电池,都要先用于医疗设备,没电后再拆解,提取里面的金属片做导电材料。“赵工说,这些金属片能用来修复辐射检测仪,只要能测出辐射值,我们就知道什么时候能出去。”负责物资回收的老张,手里拿着一把用防护甲碎片做的匕首,刀刃虽不锋利,却闪着求生的光。
2. 环境管控:把“辐射”挡在半米外
避难所的入口处,赵强的技术组搭建了“简易防辐射区”——用三块铅板拼成通道,地面铺着掺了铅粉的地垫,队员们进出都要在这里停留5分钟,用沾了防辐射喷雾的抹布擦拭防护甲。墙上挂着的辐射检测仪,屏幕上的数值稳定在0.8μSv/h,是目前能找到的“安全值”。“外面的辐射还没降下来,尤其是西北方向,还维持在12μSv/h以上,出去必须穿重型防辐射服,且单次停留不能超过1小时。”赵强用粉笔在地上画了一道线,“线外是‘危险区’,线内是‘安全区’,除了巡逻队,任何人不能越过这条线。”
避难所的通风系统也做了改造。技术组在通风口加装了三层滤网,第一层过滤灰尘,第二层吸附辐射粒子,第三层消毒,每两小时就要更换一次滤网。负责换滤网的小郑,每次都要戴着两层口罩,换完后立刻用消毒水洗手。“苏医生说,这些滤网可能沾着辐射粒子,必须小心处理,不然会污染避难所里的空气。”小郑将用过的滤网装进密封袋,贴上“有害垃圾”的标签,统一存放在隔离柜里。
二、防御细节:在绝境中织密“防护网”
1. 阵地加固:用“废铁”堆出“临时堡垒”
“方舟”地面的工坊废墟里,陈默正带着队员用废弃的机床、钢板搭建“临时防御阵地”。他们将机床翻倒,形成半人高的掩体,钢板则斜靠在掩体外侧,形成“V”字形的防护,能挡住兽尸的正面撞击。阵地前,还挖了一道半米深的浅沟,里面铺满了破碎的玻璃与尖锐的金属片——这些都是从废墟里捡来的“废料”,却能刺穿速攻兽尸的爪子。“昨天有三只速攻兽尸闯到这里,掉进沟里后,爪子被扎破,行动变慢,我们才趁机解决了它们。”陈默用脚踢了踢沟里的金属片,“虽然简陋,但至少能拖延时间。”
更隐蔽的防御在“暗处”。队员们在阵地周围,埋下了十几颗“简易触发雷”——用空罐头盒装满火药,再插入一根铁钉,罐头盒上系着细线,只要兽尸碰到细线,铁钉就会扎破火药袋,引发爆炸。“这些雷的威力不大,但能制造声响,提醒我们有兽尸靠近。”负责埋雷的小王,在细线旁撒了一些泥土,伪装得几乎看不出痕迹,“上次测试时,一只飞翼兽尸碰到细线,炸得它翅膀受伤,再也飞不起来了。”
2. 巡逻机制:把“风险”掐在“萌芽前”
每天凌晨与傍晚,陈默都会带领“三人巡逻队”外出探查。队员们穿着重型防辐射服,背着燃烧箭与穿晶电矛,腰间别着辐射检测仪与应急通讯器,巡逻路线严格限定在“方舟”周边一公里内。“第一站先去西北防线的废墟,看看兽尸的活动痕迹;第二站检查临时阵地的触发雷,有没有被碰到;第三站去取水点,看看净化水设备有没有损坏。”陈默拿着巡逻日志,上面记着每次巡逻的发现:“7:00,西北废墟发现5只巨甲兽尸活动,未靠近阵地;7:30,3号触发雷细线断裂,已重新布置;8:00,取水点设备正常,水质辐射值0.9μSv/h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