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方舟”与“渡鸦营地”之间的简易公路上,第一辆“晶能物资车”正缓缓行驶。车斗里,抗辐射麦种用密封袋分装,每袋标注着“发芽率95%、种植深度3cm”;晶能电池整齐码放,外壳印着“续航8小时、充电温度0-40℃”;医疗箱上贴着彩色标签,红色是急救用品,蓝色是抗变异药剂,一目了然。驾驶员小李握着方向盘,仪表盘上的晶能指示灯泛着柔和绿光——这是两盟联合研发的“路况预警系统”,前方500米有坑洼或兽尸痕迹,灯会自动闪烁。“以前运物资怕迷路、怕遇袭,现在有了预警,连走夜路都踏实。”小李看着窗外掠过的晶能预警站,嘴角泛起笑意。
一、民生细耕:把“生存需求”酿成“生活温度”
1. 粮食生产:从“够吃”到“吃好”的毫米级把控
两盟联合打造的“晶能农场”里,农务队员正按照“晶能种植手册”操作。播种机的钻头深度设定为3.2厘米——这是苏梅团队经过20次实验得出的最佳深度,既能让种子吸收土壤中的晶能养分,又能避免被地下害虫啃食;灌溉系统由晶能传感器自动控制,土壤湿度低于60%时,滴灌带会精准释放水分,每株麦苗的供水量误差不超过5毫升。“以前种庄稼靠经验,现在靠数据。”“渡鸦”的农务组长老张蹲在田里,用晶能检测仪测量土壤养分,屏幕显示“氮含量2.1g/kg、晶能残留0.3μSv/h”,刚好达到小麦生长的最优标准。
农场旁的“谷物加工坊”更藏着巧思。碾米机的砂轮转速被设定为每分钟1200转——这个速度能将麦粒的破碎率控制在3%以下,保证米粒完整;筛选机按“粒径2.5mm、2.8mm、3.0mm”分成三级,分别对应“煮粥用”“煮饭用”“磨粉用”,满足不同饮食需求。“方舟”的炊事员刘阿姨正用三级米粒熬粥,她笑着说:“以前喝粥都是糙米粒,现在能根据老人孩子的牙口选米粒,连粥的稠度都能调,这才叫过日子。”
2. 居住改善:从“遮风”到“舒适”的细节化升级
“渡鸦营地”的改造现场,工匠们正给住房加装“晶能恒温层”。保温材料是用晶核碎片与废布料混合制成的,导热系数仅0.03W/(m·K),比旧时代的保温棉效果提升两倍;窗户玻璃夹层里嵌着微型晶能片,白天吸收阳光储存热量,晚上自动释放,让室内温度保持在18-22℃之间。“以前冬天屋里像冰窖,夏天像蒸笼,现在穿单衣都舒服。”住在改造房里的李奶奶,摸着墙上的恒温层,指腹感受不到一丝凉意。
更贴心的设计在“无障碍细节”上。老人住房的门槛被改成15厘米高的斜坡,斜坡表面刻着防滑纹路,纹路深度0.5厘米,既防滑又不会硌到拐杖;每户门口都装了“晶能感应灯”,有人靠近时自动亮起,亮度从100lux渐降到30lux,避免强光刺激眼睛;甚至在卫生间里,马桶旁的扶手高度被设定为85厘米,刚好适合老人坐下站起,扶手表面缠着防滑布条,布条间距2厘米,握感舒适不打滑。“这些细节以前想都没想过,现在住得比陨雨前还舒心。”李奶奶的孙子推着轮椅,轻松地通过斜坡,脸上满是笑容。
二、技术细研:让“晶能力量”渗透“每处场景”
1. 能源应用:从“单一供电”到“全域适配”
赵强的工坊里,技术组正改良“便携式晶能充电器”。之前的充电器只能给小设备供电,现在他们加装了“电压调节模块”,能根据设备需求自动切换5V、12V、24V电压——给对讲机充电用5V,给辐射检测仪充电用12V,给晶能护盾充电用24V,一个充电器就能满足所有需求。“上次出任务带了三个充电器,现在一个就够,省了不少背包空间。”陈默拿着改良后的充电器,给对讲机充电,屏幕上的电量条快速跳动,20分钟就充到了80%。
更突破的应用在“交通工具”上。两盟联合将越野车改造成“晶能混动车型”——平时用晶能供电,续航300公里;遇到复杂地形,自动切换柴油动力,续航额外增加150公里;车顶的晶能板还能在行驶中充电,每小时补充10公里续航。“以前去绿湖要中途加油,现在一次充电就能往返,还不用怕柴油耗尽。”陆凯驾驶着混动越野车,在颠簸的废土路上平稳行驶,仪表盘上的晶能续航显示还有120公里。
2. 防御技术:从“被动阻挡”到“主动预警”的全链条升级
两盟的联合防线已升级为“晶能智能防御系统”。防线外侧,50台“晶能震动探测器”呈网状分布,能区分兽尸、人类、野生动物的震动频率——兽尸的震动频率在20-30Hz,探测器会触发红色警报;人类的震动频率在5-10Hz,探测器会自动识别身份,不会误报。“上次有只野兔跑过防线,探测器没报警;后来三只速攻兽尸靠近,警报提前3分钟响起,我们有足够时间准备。”防线队长小王指着探测器的显示屏,上面清晰标注着“震动源类型:速攻兽尸、距离:1.2公里、移动速度:8m/s”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