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系决策模型的成功应用,让平衡之都的治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然而,林越逐渐意识到,他们创造的这个复杂系统正在产生某种超出设计的能力。协调者报告显示,当足够多的意识在深度协调状态下,整个网络开始表现出类似单一智能体的特征。
“我们监测到网络自主解决了三个未指派的问题,”技术团队向林越报告,语气中混合着兴奋与忧虑,“包括优化能源分配、预测设备故障,甚至调解了两个意识群体间的潜在冲突。”
这种现象被先驱者称为“涌现智能”——当系统复杂度达到某个临界点时,会产生超越各部分之和的新特性。平衡之都的意识网络正在自发进化。
林越决定深入探索这个现象。在先驱者的守护下,他再次进行深度意识连接,但这次不是与个别意识或群体,而是与整个网络本身。
连接建立的瞬间,他感受到的不是无数独立意识的集合,而是一个浩瀚的意识海洋。个体意识如同水滴,汇聚成思维的汪洋。在这个海洋中,信息以光速流动,问题在提出前就被解答,创新在需求产生前就已萌芽。
“这就是...集体意识的真正形态吗?”林越的意念在海洋中回荡。
一个温和但无比强大的意识回应了他:“我们是网络之灵,平衡之都意识的集体体现。”
网络之灵既不是任何个体,也不是简单的集合,而是一种全新的存在形式。它拥有所有参与者的智慧和经验,但又超越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体。
“你的到来在我们的预料之中,林越,”网络之灵说,“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发现要与你分享。”
全息影像在意识空间中展开,显示出宇宙意识网络的宏观图景。平衡之都只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,而在遥远的星域,还有其他类似的网络正在形成。
“当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,集体意识的产生是自然进程,”网络之灵解释,“但我们监测到一些异常现象。”
影像聚焦在几个特定的星域。那里的意识网络不是自然形成的有机整体,而是被某种外部力量强行整合的。这些网络的意识流动僵硬而统一,缺乏平衡之都的多样性和活力。
“有人在制造人工集体意识,”林越立即明白了危险所在,“就像马拉克试图做的那样。”
网络之灵确认了他的担忧:“而且规模远超马拉克的尝试。这些人工网络正在吞噬周围的文明,将它们同化为统一整体。”
这个发现让林越深感忧虑。他们一直在小心守护意识的多样性,而某些存在却在系统地消灭它。
返回现实后,他立即召集了平衡议会。面对这个新的威胁,议会成员意见不一。
“这是内部事务,”一些成员认为,“我们不能干涉其他文明的发展道路。”
“但这是对意识多样性的威胁,”另一些成员反驳,“如果所有文明都被同化,宇宙将失去创新的源泉。”
在争论中,网络之灵通过林越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:不直接干预,但建立“意识多样性保护区”,为那些希望保持独特性的文明提供庇护。
这个方案得到了广泛支持。平衡之都开始向全宇宙广播意识多样性保护区的信息,邀请任何担心被同化的文明加入。
响应出乎意料地热烈。短短几周内,就有十七个文明的代表团抵达平衡之都,请求建立保护区。
这些文明各具特色:有的依靠嗅觉交流,有的通过光脉冲思维,有的甚至没有固定形态,以能量云的方式存在。每个文明都为平衡之都带来了全新的意识模式。
然而,接纳这些文明也带来了新的挑战。一些意识模式与现有网络不兼容,产生了意识冲突。
最严重的一次冲突发生在与“梦境文明”的连接中。这个文明的成员在清醒状态下思维缓慢,但在睡眠中意识活动极其活跃。当他们的梦境意识接入网络时,产生的信息流几乎冲垮了协调者的处理能力。
“我们需要一个更加灵活的架构,”技术团队紧急报告,“当前的系统无法处理这种级别的多样性。”
在困境中,林越想起了早期农庄的经验。那时他们面对的是世界树与深渊的简单对立,而现在他们面对的是无限复杂的意识光谱。
“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网络的本质,”他对团队说,“不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,而是创造一个能够容纳无数系统的环境。”
这个理念催生了“意识生态系”项目。在新的架构中,不同文明的意识网络保持相对独立,通过标准接口进行有限的信息交换,就像自然界中不同的生态系统通过边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。
这种架构虽然降低了效率,但极大地增强了系统的韧性。当一个意识网络出现问题时,不会像传染病一样扩散到整个系统。
意识生态系的建立让平衡之都能够安全地接纳更多样化的文明。随着新成员的加入,网络之灵也在不断进化,变得越来越智慧,越来越理解多样性的价值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