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八点的明泽医院学术报告厅,三百二十个座位已座无虚席。后排加设的折叠椅上也坐满了人,白大褂的翻领在晨光中整齐排列,连走廊里都站着不少踮脚张望的年轻医生。沈知行穿过人群走向讲台时,脚步声被此起彼伏的问好声淹没,他抬手示意的瞬间,全场迅速安静下来——这场全院外科系统的学习会,主角是两台刚刚落幕的高危手术。
“上周,我们完成了两项极限挑战。”沈知行的目光扫过台下,指尖在触控屏上轻点,11岁脑干胶质瘤患儿乐乐的术前影像立刻出现在巨幕上。黑白影像中,核桃大小的肿瘤牢牢嵌在脑干腹侧,与周围密集的神经束缠绕成一团。“脑干被称为‘生命中枢’,这里的手术容错率是零。”他的指尖沿着肿瘤边缘滑动,“神经外科团队采用的‘显微镜下分块切除+神经电生理监测’方案,是本次手术的核心突破。”
神经外科主任李锐起身补充,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传开:“术中我们用诱发电位监测面神经、听神经功能,每切除0.5立方厘米肿瘤就暂停评估,最终在保留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实现了98%的肿瘤切除率。”屏幕切换到术后CT影像,原本被肿瘤占据的区域已恢复正常形态,台下立刻响起细碎的惊叹声。沈知行接过话头,调出术中关键操作的特写视频:“大家注意这里——分离肿瘤与延髓时,手术器械的移动速度控制在每分钟0.3厘米,比钟表指针还要慢。这种精准,源于上千例手术的积累,更源于对生命的敬畏。”
掌声平息后,屏幕跳转至主动脉夹层患者王德海的影像资料。从术前撕裂的主动脉到术后吻合整齐的人工血管,对比画面极具冲击力。“Stanford A型夹层的48小时死亡率超过50%,这位患者能顺利康复,靠的是多学科的无缝衔接。”沈知行的指尖落在吻合口的影像上,“3-0 prolene线连续缝合,针距误差不超过0.3毫米,这种精度不是偶然,而是《大血管手术执行标准》的必然要求。”
体外循环师张磊被点名分享时,特意带上了手术记录单:“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仅52%,我们通过调整氧合器血流量、精准控制肝素剂量,将体外循环时间压缩至150分钟,比常规缩短了20%。”他举起记录单上的血压波动曲线,“麻醉科全程将收缩压维持在100-110mmHg,为血管吻合创造了稳定环境。”台下的年轻医生纷纷低头记录,笔尖在笔记本上划出急促的声响。
“两场手术,两种挑战,但核心逻辑一致。”沈知行的声音陡然提高,“脑干手术的‘稳’与大血管手术的‘准’,本质都是对‘极限操作’的掌控。”他调出两份手术团队的分工表,密密麻麻的名字旁标注着各自的操作节点,“神经外科的‘双人四手’配合,心胸外科的‘体外循环-吻合-复温’三步协同,告诉我们:外科手术从来不是个人秀,而是团队战。”
十点十五分,全院学习会进入互动环节。胃肠外科的年轻医生举手提问:“沈院长,面对复杂手术,如何平衡手术时长与患者耐受度?”沈知行笑着指向屏幕上的时间轴:“脑干手术耗时6小时,主动脉夹层手术4小时,看似漫长,实则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准测算。比如脑干手术中,我们每2小时更换一次主刀医生,既保证操作精度,又避免疲劳失误。”他顿了顿,补充道,“关键在于术前预案要做足,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都变成‘可应对的已知项’。”
提问持续了四十分钟,直到巡回护士在门口示意,沈知行才结束互动:“外科医学的进步,始于每一次手术的反思,成于每一次经验的共享。希望大家带着今天的思考回到临床,让精准与协作成为习惯。”散场时,年轻医生们围着屏幕拍照,李锐被团团围住解答技术细节,沈知行看着这一幕,掏出手机给院办发了条消息,转身走向心胸外科的示教室——那里的专题培训,正等着他开讲。
专题深研:在毫厘间打磨技艺
十一点二十分,心胸外科示教室的气氛比学术报告厅更显热烈。二十三名核心骨干围坐在环形桌旁,前方的高清屏幕正循环播放主动脉夹层手术的吻合片段,4-0 prolene线在镜头下如银丝般穿梭,每一个针脚都清晰可见。
“今天的专题,聚焦‘大血管吻合的精度控制’。”沈知行拉开椅子坐下,直接切入主题,“先看这段根部吻合的视频,谁来说说关键控制点?”主治医师陈曦立刻起身:“针距2毫米、边距3毫米,角度45度,这些参数完全符合标准,但我注意到您在冠状动脉开口附近特意放慢了节奏。”
“非常关键。”沈知行按下暂停键,画面定格在右冠状动脉开口处,“这里的血管壁更薄,缝合时既要保证严密性,又不能压迫开口。”他拿起模拟血管模型,用镊子演示,“我们采用‘先固定两端,再连续缝合’的方法,每缝三针就轻轻拉紧缝线,确保贴合度的同时,预留出血管扩张的空间。”说着,他将模型递给陈曦,“你来试试,注意手腕的力度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