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,明泽医院的第一缕阳光穿过梧桐树叶,落在急诊中心外的引导线上。自助机屏幕循环播放着“今日床位使用预警:全院10万张床位当前使用率82%,骨科、心内科、呼吸科床位紧张,已启动‘跨科室床位调剂’系统”。超市导购小张推着补货车穿梭在货架间,系统后台弹出“早间采购高峰预测”——7:00-8:00将有大量家属购买早餐和住院必需品,她加快速度将“便携粥品”“成人纸尿裤”摆上显眼位置,手机里医护工作群的消息不断跳动,各科室护士已开始同步“晨间床旁护理”进度。
食堂后厨,厨师长老周盯着屏幕上的“餐食需求表”,系统根据10万张床位的入住数据,自动调整了供应量:骨科术后患者的“高蛋白营养餐”增加300份,呼吸科患者的“低盐软食”备货280份,还有为夜班医护人员预留的“热乎早餐”,标注着“6:30前送达各科室休息室”。“连ICU的特护患者餐都精准到个人口味了,3床的大爷爱吃南瓜粥,5床的阿姨要无糖豆浆。”老周一边核对订单,一边让徒弟加快煮粥的速度,窗外传来救护车的鸣笛声,新一天的接诊序幕正式拉开。
指挥中心内,沈知行面前的巨幕已切换至“全院诊疗实时地图”,10万张床位的使用状态以不同颜色标注:绿色代表“空闲可分配”,黄色代表“待出院”,红色代表“紧急占用”。“骨科3号楼床位使用率已达95%,将5楼的普通病房临时调剂给骨科,优先安排术后患者。”他对着通讯器下达指令,林薇在一旁补充:“今日预约接诊量人,主刀医生、主治医生、普通医生的排班已通过系统确认,5万医护人员均已到岗。”
上午诊疗:不同岗位的成长印记
七点半,骨科手术室里,主刀医生陈默正准备一台髋关节置换手术。这是他本月主刀的第12台手术,手术显微镜旁的屏幕上,患者的CT影像通过诊疗核心网实时传输,他的指尖在操作台上轻点,手术机器人精准响应——五年前,他还是跟着主任学习的主治医生,如今已能独立完成高难度手术。“止血钳递一下。”陈默轻声说,递器械的护士是刚入职半年的林晓,她的手稳得不像新人——三个月前,她还因为紧张打翻了器械盘,现在已能精准预判手术步骤,提前备好所需器械。
隔壁的普通诊室里,主治医生李然正在接诊一位关节炎患者。她的工作手册上记满了笔记,最新一页写着“老年患者用药需注意肝肾功能,今日这位患者肌酐偏高,需调整药量”。三年前,她刚晋升主治医生时,遇到复杂病例总要请教主任,现在已能独立制定治疗方案,系统里她的“诊疗成功率”高达98%。“您的情况需要做理疗,我给您预约明天上午的康复科治疗,床位已经协调好了。”李然在系统里提交预约,屏幕立刻显示“康复科5床明日10:00空闲,已锁定”,避免患者跑空。
门诊大厅的导诊台旁,普通医生王磊正帮一位老人挂号。老人听力不好,王磊耐心地重复了三遍就诊流程,还在纸上写下科室位置和就诊时间。这是他工作的第二年,刚入职时他总怕自己解答不了患者的疑问,现在已能熟练处理挂号、咨询、转诊等各类问题,口袋里的“医患沟通手册”早已被翻得卷边。“您放心,心内科的张主任今天坐诊,他看老年心脏病特别有经验。”王磊扶着老人走向电梯,身后传来其他患者的咨询声,他转身时脸上带着从容的微笑。
ICU里,护士长安琪正在检查护理记录。她的工作手机里存着10位患者的“护理重点”,3床的患者需要每小时测血糖,7床的患者要注意呼吸机参数——十年前,她还是个连静脉穿刺都要练几十次的新护士,现在已能带领团队处理各类紧急情况。“小吴,3床的血糖结果出来了吗?系统显示该测了。”安琪对着刚入职的护士说,小吴立刻拿着血糖仪过去,动作比上周熟练了许多,安琪在心里点头:这孩子进步真快,再过半年就能独立负责床位了。
九点整,指挥中心的“接诊量实时统计”突破人,巨幕上的“床位使用数据”更新为85%。“呼吸科6号楼床位已满,将4号楼的两间备用病房调剂过去,安排普通医生先做初步诊疗。”沈知行对着通讯器说,林薇调出“医护人员工作状态”:主刀医生的手术完成率达40%,主治医生的接诊量平均每人25人,普通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负荷均在合理范围,系统已为忙碌的科室自动调配支援人员。
此时,心内科导管室里,主刀医生张涛正在做冠脉支架植入手术。手术进行到关键阶段,患者的心率突然下降,护士立刻递过阿托品,主治医生李萌快速计算剂量——五年前,李萌还是张涛的助手,现在已能独立处理术中突发情况。“心率回升了,继续手术。”张涛的声音很稳,他看着李萌熟练的操作,想起自己刚主刀时的紧张,心里满是欣慰:长江后浪推前浪,这就是医院的希望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